:::
202506/26
在北投竹子湖山野田間,一場由農民、社區、政府與自然共同編織的生態願景正在發生。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今(26)日聯合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舉辦「永續草山 x 共善共好」陽明山友善農業及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成果發表會,展現近年來地方與自然共舞的溫柔足跡。
活動於財福海芋田與名陽匍休閒農莊辦理,透過成果展示、田區守護者感謝儀式、巡守故事分享、農場導覽與田間饗宴等多元形式,邀請與會者實地踏查竹子湖頂湖地區,見證保育生物的回歸與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竹子湖地區友善產業的轉變及耕耘,在地農友與社區踴躍參與為核心因素,同時更透過公私跨域合作方式,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慈心基金會、學界、地方民間團體及契作企業等多方支持,共同見證這段保育旅程的里程碑。
竹子湖是臺灣赤腹游蛇重要的殘存族群棲息地。該物種屬於珍貴稀有的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近年因氣候變遷與土地利用衝擊導致棲地破碎、族群數量驟降。為守護這片生機,宜蘭分署自113年起攜手慈心基金會推動「赤腹游蛇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提供生態薪水鼓勵農友實施不施用除草劑、維持田區蓄水等友善農法,並結合棲地營造、社區巡護與生態教育等措施,逐步形塑竹子湖農業與保育並行的草山共好模式。
自113年推動至今,「赤腹游蛇生態服務給付輔導計畫」由11戶12案成長至18戶20件友善農地保育案申請,農友及居民均是這段保育旅程的關鍵因子。其中,由曹昌正里長號召成立的赤腹游蛇巡守隊,展現出高度的在地行動力與社區凝聚力。曹里長率先響應保育行動,自發性組成巡守隊,每月進行巡查紀錄工作,巡守路線達5公里、涵蓋核心及周邊棲地45公頃,主動掌握赤腹游蛇的活動與棲地狀況並向遊客進行保育宣導。他們用實際行動守護著這片山林與濕地,也為在地生態永續注入源源不絕的力量。從初期觀望到主動維持棲地蓄水、接受友善耕作培訓、協助監測與巡守,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正一點一滴改變竹子湖的農業生產模式。「蛇回來了,田也活了」的農村觀察,正是土地與人共生最真實的寫照。
本案推動過程中,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密切合作。憑藉其多年推動之友善農業輔導案奠定合作基礎,讓團隊得以無縫接軌進行農友輔導與課程媒合;並在夜間聯合巡守、核心棲地營造、告示牌設置與自動相機架設等層面攜手協力,有效減少人為干擾事件,並提升棲地合作田區覆蓋率,展現跨機關協力與公私協作的保育韌性。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的毛俊傑老師多年來深耕竹子湖地區,進行赤腹游蛇與濕地棲地的長期生態監測與學術研究,為本計畫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資料與科學支持。毛老師不僅協助建立調查方法與識別標準,也積極參與培力與社區溝通,成為促成在地保育行動與學術研究接軌的關鍵角色,彰顯產官學三方合作的重要性。
宜蘭分署表示,陽明山國家公園不僅是大臺北的後花園,更是北海岸國土生態綠網的重要節點。未來將持續深化生態給付政策推動,攜手更多農友、社區與企業,共同實踐「永續草山、共善共好」的願景,讓人與自然的共存不只是理想,而是實現在我們每一畝田、每一份耕作中的真實日常。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回列表
瀏覽人次:22
最後更新日期: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