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水區治理
林業之經營管理係以國土保安長遠利益為主要目標,本分署經營之國有林班地包含七個事業區及區外保安林,面積達187,346公頃;為保護水土資源,減少災害發生,需長期投注經費辦理集水區治理工作,對於減少土石流失,保障下游設施與居民安全等功效卓著。另為減緩下游地區之水患及土砂災害,本分署自95年度起配合經濟部水利署及農業部水土保持及農村發展署,執行3階段的「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治山防洪」工作,以期降低下游易生水患地區之災情,維護當地居民生命財產之安全,該計畫於102年底結束,經整體成效評估結果,已有效達到降低土砂流出及遲滯洪峰之效果。同時,為有效統合河川上、中、下游治理,以收整體治理之效,自103年度起再度與經濟部水利署、農業部水土保持及農村發展署及地方政府,聯合執行「流域綜合治理計畫」,以徹底解決水患及土砂災害問題。
土石流災害防救依災害防救法規定,農業部為土石流災害主管機關。為預防災害的發生與減少損失,平時即應策劃實施國有林地之水土保持計畫,劃定及管理特定水土保持地區,建立防災通報體系,進行災害防救的整備與演練工作,同時進行防災設施安全檢查、以及治山防災及其它國土保育等預防性工程;一旦有颱風或豪雨警報發布,應即通知山區作業人員撤離,並隨時監看各地雨量資訊,通知土石流危險地區居民疏散到安全的地點。轄內林地如有土石流等災害發生時,應立即展開調查、通報、搶救、搶修及復建等工作。
生態工程的推動
由於以往河川的治理與崩塌地處理多偏重於防災及災後復舊的功效,而忽略其對生態環境與視覺景觀的衝擊破壞,本分署特別於轄內多處溪流,針對過去修築的高壩進行去除化或低矮化作業,並依據溪床地形條件,搭配適當型態的魚道,以消弭河道因縱向阻隔所產生的生態衝擊。
近年來在維持生態機能的考量下,已逐步檢討引進生態工法,並於106年成立公共工程生態友善機制分區工作圈,於設計階段便一一檢視各工程對當地生態之影響,以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等對策降低生態衝擊,並在施工階段執行生態檢核程序,使得動植物能在其生育基盤上,自然生長及演替,讓治山防災、生態保育與週遭環境景觀均能兼顧且互為融合。
此外,因本分署轄管土地多為森林區或林業用地,為凸顯前述地區之特性,近年來更利用柳杉疏伐木進行防腐及製材處理,作為治山防災工程所需材料,兼具了環保、生態及景觀等多重功能。
多望溪半斷面階梯式魚道
坪溪導流壁式魚道
太平山柳杉木格框潛壩
坪溪木格框護岸
四季烏拉農路旁野溪綜合治理
宜專一線12.5K崩塌地復育
太平山中間地區地滑區監測調查計畫
該地區於94年間分別遭受海棠、龍王及泰利颱風侵台影響,造成山坡地面積約6公頃的大規模滑動災害,同時也造成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聯外道路中斷長達1年的時間。
為使該處地滑狀況能夠被有效控制,旋即於95年度起辦理該處山坡地地滑監測調查工作,並根據調查結果,判斷災害發生原因,同時針對病兆研提有效治理方案。本區域經歷多年治理,整體坡面滑動速率已由整治前的17mm/月,達到常時的穩定狀態,惟於雨季期間仍有1.14mm/月的位移量,本分署將持續關注此現象。
目前對於該坡面仍持續進行監測工作,以確保往來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人車安全。

太平山莊坡面滑動監測調查
本分署所轄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太平山莊,歷經颱風、豪雨及地震侵襲,山莊範圍普遍存在地層滑動及局部沉陷之問題,對建築物及坡面穩定已有明確影響。特別是101年8月蘇拉颱風造成蹦蹦車軌道、太平山蹦蹦車站、文史館、松羅館及扁柏館受損嚴重,緣此 本分署為維護邊坡整體安全,積極執行加強邊坡穩定之工程。
同時,因應目前坡地狀況,也持續監測山莊建築群所在坡地之位移變形趨勢及穩定性,對已完成的邊坡穩定工程,就其所預定達到的成效與之後的邊坡穩定性,進行追蹤調查評估後提出後續改善建議,並提出相關警戒值作為災害預警系統之用,以建立太平山莊第一線防災預警工作,及後續坡面穩定工程規劃設計時之基本參考資料。

相關系統網站:
林業保育署國有林地治理工程資訊網
國有林防災應變及堰塞湖監測系統
治理工程管考系統
瀏覽人次:9541
最後更新日期: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