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政府資訊公開 > 研究報告 (計畫成果) > 87-11 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地形變遷模式變化研究 跳過此子選單列請按[Enter],繼續則按[Tab] 列印 分享 Facebook gplus twitter plurk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87-11 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地形變遷模式變化研究 ::: 計畫名稱87-11 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地形變遷模式變化研究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87年 陳永寬 摘要: 火炎山自然保留區位於台灣中西部,大安溪下游北側,屬於國有林班地大安事業區第三林班。火炎山之主峰海拔高約600公尺,整個地形由許多尖銳小山峰組成,起因於地質特殊,地表沖蝕作用明顯,使得該地區山勢陡峻,加上礫石岩層脆弱,土質粗鬆,歷經豪雨沖蝕及強勁季節風吹襲切割,故而形成數條深而窄的山谷。南向較明顯的共有五個由北朝南的支系。谷內堆滿卵石,平時無水,形成乾涸卵石河床。 該地區之植物社會主要為原生馬尾松直群,但因生育地地表沖蝕頻繁而遭破壞,故多分布於嶺線與峭壁之上。目前於峭壁上可發現多量馬尾松天然下種苗,使該地區的特殊地形、地貌及生態系景觀彌足珍貴。 動物資源受該地區特殊地形以及具區域代表性闊葉林相影響,種類相當豐富,其中以蝴蝶資源與鳥類資源為最具價值之自然科學教育素材。(行政院農委會苗栗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執行報告) 惟目前在保留區與中苗六線道路間,有一狹長河床地,其中參雜有部分私有地。近年來在其東側設立了兩家頗具規模的砂石廠,西側靠近苑裡鎮之水門與保留區毗鄰處則有一間廟宇,兩者均以蠶食方式占用河床地,對火炎山之景觀影響頗鉅。(80年執行報告第007號) 本計劃蒐集該區歷年航空照片,藉助數位航測技術生產數值地形模型,並以所生產之數值地形模型資料,量化推估歷年地形變遷,建立相關模式,評估目前仍在進行中的地表沖蝕作用對全區地形變遷的影響,以作為未來經營決策之參考。 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的景觀特色,乃在於其因地質特殊,地表沖蝕僱用明顯,所形成的許多尖銳小山峰山勢陡峻,豪雨沖蝕強節風吹襲切割而形成的數條深而窄的山谷,日照生輝有如熊熊火炎,景觀彌足珍貴。 為維護此一特殊景觀,沖蝕切割崩塌不可停止,亦不可過速。停止則馬尾松天然下種苗即易於嶺線峭壁群生,景觀特色不再;過速則有消失之虞。 本研究利用數位航測技術生產數值地形模型,並以之推估土石流量與地形變化。自然保留區六個無植被覆蓋之集水區,過去二十一年間土方流失總量約2,148,000立方公尺,其中約1,822,463立方公尺堆積於保留區下緣與中苗六線間之堆積區,二十一年間淨流失土方量至少約有325,537立方公尺,情況看似日益嚴重,但其土路崩落流失量佔自然保留區全總土方量比率甚微,可預見的將來,此一特殊景觀尚無消失之虞。 第二沖蝕溝向源侵蝕最為明顯,依據量測結果估算,每年平均向源侵蝕最小1.36公尺,最大3.3公尺。依據歷年地形變遷模式評估,向源侵蝕仍在繼續進行中,目前似無良方促其停止。 筆者等曾於暴風雨日驅車前往試區,中苗六線道路上方狹長河床地地表逕流頗狀觀,挾帶土石直奔大安溪而下,中苗六線部份路面遭土石覆蓋,影響交通。如能將現有中苗六線道路僅當做堤防使用,並於其上方狹長河床地適當處加置蛇籠,以減緩崩塌,維持景緻;另略為外移新建高架道路取代現有中苗六線,以舒暢交通,繁榮地方,應不失為解決之道。至於實務上是否可行,則仍有待工程單位評估,以提供經營決策當局參考。 回列表 瀏覽人次:1847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