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態系經營先驅計畫-植物保育監測系統之建立

:::
計畫名稱森林生態系經營先驅計畫-植物保育監測系統之建立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87年
受委託機關台灣區域發展研究院生態暨資源保育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賴明洲
計畫執行時間87年11月-88年10月
研究經費500仟元
  • 目的:

    森林為主要再生性資源,林木具有生物特性,除了應該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外,同時亦應注重整體森林生態品質,以保持生態系統穩定與經濟長期發展平衡關係。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即在於發展監測系統,使我們瞭解環境性態值及其在時間歷程裏變化的情形,透過連續取樣調查記錄某有關資料,以便與參考系統或已確定之基線做比較。
  • 預期成果:

    本年度工作計畫的進行,首要為配合林管處針對森林生態系經營實施地區的各永久樣區進行探勘,並實際進行樣區內植群的組成及結構的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研擬上層喬木及地被植群的最適取樣及調查分析方法。
  • 執行成果摘要:

    大武事業區安朔溪46、47林班的光臘樹及相思樹造林地歷經40多年的材積生長及植物社會演替,上層木林冠相當鬱閉,演替後期的灌木及草本植物亦開始出現於林下,唯仍未見造林木的幼苗。
    八仙山事業區100至111林班十文溪集水區範圍內分別有天然針闊葉混淆林、天然針葉混生林、天然竹闊葉混淆林、人工針葉純林、人工針葉混生林及人工針闊葉混生林,以人工造林、天然更新造林及次生林整理等方式進行經營撫育。人工林內林下地被植物受立地土壤條件(土壤濕度、腐植層厚度等)及相對光強影響(林冠疏密)而表現不同的多樣性(歧異度)。林分疏伐後,林下地被層植物種類及數量亦隨林下相對光強而變化。
    光強(太陽輻射)與林下植物生長有密切的相關,而樹冠層鬱閉度與林下相對光強呈現顯著負相關,並影響林下植物覆蓋度及林下生物量。林下相對光強與植物多樣性(歧異度)亦呈現一定的相關性。
    由本調查結果顯示,林下植物種類分佈較不均勻,主要以低密度的種類佔多數,許多種類的個體數僅有極少株數,頻度、均勻度均小。
  • 檢討與建議:

    對於森林生態經營研究上,Buongioron等(1992)提出結合生態指標與林木生長模式於森林生態經營,亦即考量生態水準與林木收穫量水準,求取一適當平衡點,此一觀點正符合台灣林業當前轉型趨勢。
    森林資源監測為一透過連續取樣與量測的方式,以瞭解森林現有狀態、變遷與未來變化預測之過程,亦即一完整森林監測包含了狀態、變遷與預測三個完整的動態過程。本年度計畫主要是針對森林生態系經營實施地區的各永久樣區進行探勘,並實際進行樣區內植群的組成及結構的調查,對於後續的變遷與變化預測等尚需經由足夠資料之蒐集累積後來作進一步之研究。
回列表
瀏覽人次:184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