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及遮蔭處理對苗木形質與出栽後生長之影響

:::
計畫名稱施肥及遮蔭處理對苗木形質與出栽後生長之影響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88年
受委託機關中華林學會
計畫主持人郭幸榮
計畫執行時間88年03月01日-89年05月31日
研究經費400仟元
  • 目的:

    以施肥及人工庇蔭探討苗木之生長反應及出栽於林地後之適應能力。
  • 預期成果:

    台灣的造林成本高昂,因此,改善苗木品質及造林技術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及生長速率,減少補植及除草的費用是造林工作者所殷切期待的願景。林地為開放的空間,各微環境條件多變且錯綜複雜,也不被人力有效控制,因此,造林作業之改善只能就生育地條件選擇適合的樹種,以及藉改善苗木品質以提高造林工作績效等方案較為可行。本試驗希望育苗期間至出栽前妥適的施肥處理以促進苗木生長及改善苗木品質。
  • 執行成果摘要:

    1. 出栽前施肥:
      烏心石、台灣肖楠、紅檜及台灣杉苗木於出栽前10至30天施複合肥料,可改善苗木的R∕T比、根系生長潛能、及體內養分含量,出栽後第一年的成活率、高生長、及直徑生長皆獲得提升,第二年則施肥的效應減少。
    2. 出栽前施肥及庇蔭:
      1. 三斗石櫟及子彈石櫟發芽後當年即施肥0-150 kg/ha不同量之磷肥,氮、鉀肥則分別固定為300、100 kg/ha,三斗石櫟苗木再以人工庇蔭。
      2. 研究結果獲悉磷肥用量對1年生苗木之高生長及直徑生長沒有顯著影響,乾重在三斗石櫟則因施肥而增加,子彈石櫟因未測定乾重故不清楚。苗木體內磷的濃度隨著磷肥施用量之增加而增加,出栽一年後磷肥用量對生長量及成活率也沒有顯著效應。三斗石櫟苗木以適當的人工庇蔭使相對光度58%時苗木生長最佳,但出栽於林地一年後以原生長在相對光度44%之苗木的高生長最佳,直徑生長則在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
  • 檢討與建議:

    1. 苗木出栽前施肥的效應
      烏心石、台灣肖楠、紅檜及台灣杉,出栽前施肥會增加根系的生長量,但對地上部生長的效應極微。自施肥的效益及苗木對逆境能力的維持而言,出栽前10-20天施肥似為較理想的施肥期。
      出栽後的第一年,各樹種的成活率、直徑生長、及高生長的表現,以出栽前施肥者較栽植穴施肥或未施肥的對照組為佳,尤以出栽前20天施肥者最優。顯示上述苗木形質的改變與林地的表現有關,也顯示苗木品質的好壞對在若干林地的表現是有意義的,因此,提供優質苗木給造林者為一應予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個樹種的施肥反應並不完全一致,除了與遺傳差異有關外,也可能受出栽林地的氣候、土壤條件條件影響。其他導致苗木死亡的因子如偶發性逆境的危害,昆蟲及病害,雜草的競爭、人工除草的傷害等,這些天然或人工疏忽的影響確也成活率。
      苗木出栽後第二年再調查的結果,顯示施肥苗木仍然呈現優勢的高生長,而栽植穴施肥者較未施肥的對照組為佳。栽植穴施肥的效應必須栽植衝擊減輕、根系擴展開以後才會展示出來,此種所謂延時效應也出現在其他施肥的成果報告。出栽前施肥的效應在第二年低於第一年,顯示林地的效應逐漸的突顯,使苗木的形質效應相對減弱,這是常見的情形,其他的報告也指出不良的生育地使苗木栽植後表現不佳,甚或失敗。另外,台灣肖楠在第二年調查時,發現若干苗木的莖部及枝條皮層有昆蟲啃食的傷口,嚴重者可謂傷痕累累,影響地上部生長,也阻礙碳水化合物及植物生長素向下輸送,影響根系的生長,致根系擴展不佳。因此,優質的苗木不足以保證造林成果,必須慎選生育地、妥善栽植、控制雜草、及除草工人要細心避免砍死苗木才能達成。
      延時效應也與樹種的遺傳特性有關,台灣杉在出栽後第二年顯示出栽前施肥者的高生長優於未施肥者,但第一年處理間的差異卻不顯著,可能因台灣杉的栽植衝擊較為嚴重,致在第一年掩蓋了施肥的效應,但第二年則在苗木恢復其活性之後反應了施肥的效果。就試驗地的位置而言,台灣杉栽植的試區屬於坡面的上段,此種生育地的微環境通常較為貧瘠及乾燥,故強化了栽植衝擊。
    2. 磷肥施用量對子彈石櫟生長及出栽之影響
      子彈石櫟施用不等量之磷肥後,經1年的生長期,高生長及直徑生長在處理間皆不顯著,出栽於林地1年後,處理間的差異也不顯著。子彈石櫟被認為屬於演替後期的樹種具有大型的種子,可貯存多量的養分於種子或苗木,以供維持緩慢而長期的生長之需,對養分的反應甚微或無。
    3. 磷肥施用量及人為庇蔭對三斗石櫟生長及出栽之影響
      三斗石櫟對磷肥的反應與子彈石櫟相同,施用磷肥並未增加高生長及直徑生長,但施肥增加乾物重,且隨者磷肥的施用量之增加而增加苗木體內磷元素的貯存量,此種對磷肥雖有反應,但在出栽後第一年,體內磷元素的貯存也尚未影響栽植後的生長及成活率之表現,不因為體內含有較高的磷表現就較佳,究竟是樹種遺傳特性的關係或栽植衝擊所致,或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必須進一步研究方可釐清。
      人工庇蔭顯著的改變苗木的生長,結果顯示58%之相對光度對三斗石櫟生長最優,應屬演替較後期之樹種,致在磷肥的反應也顯示出和其他演替後期樹種相似的特性。
      三斗石櫟在44%相對光度下生長者,出栽於林地依然維持較大的生長量,但與其他光度處理苗木間差異不顯著。本林地因留存若干上木,致有庇蔭效果,但影響程度為何?則未作深入的系統研究,無法正確評估。因此,原生長在44%相對光度之苗木,是否因林地的庇蔭程度最適宜原在44%光度下生長的苗木,則不清楚。另本研究結果苗木1年後的表現卻與出栽時的直徑或大小無關,因此,欲以某一介量評估苗木出栽後之表現尚有困難。
回列表
瀏覽人次:1858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