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黍草生地復育造林之研究

:::
計畫名稱大黍草生地復育造林之研究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88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中興大學
計畫主持人鄭皆達
計畫執行時間88年04月01日-89年03月31 日
研究經費875仟元
  • 目的:

    台中縣大肚鄉區外保安林,已普遍被大黍草所取代,大黍草雖為耐瘠、耐旱、耐酸之良好水土保持植物,惟每到冬季植株容易枯黃,形成大量的輕質燃料極易誘發野火,尤其在乾旱冬季火燒頻仍,每年平均約火燒11次,對於大肚鄉區外保安林及新造林地將構成極大的威脅。
    藉由人工計畫引火方式,將大黍草生地焚燒雖可清除易於燃燒之大黍草燃料,達到防止森林火災及阻絕林火蔓延,但火燒跡地的大黍草極易經由地際萌芽生長快速,造成復育造林成效不佳的現象。
    本研究擬針對大黍草原火燒跡地,利用不同遮蔭處理方式抑制大黍草生長態勢,省工撫育造林,使草地變森林達到集水區復育目標,發揮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捍止土砂的保安功能,提昇國人生活環境品質。
  • 預期成果:

    1. 篩選大黍草生地省工撫育造林之方法。
    2. 建立大黍草之生理特性資料庫(包括種子發芽率、斷水處理與遮光處理之反應)。
    3. 探討不同處理間林木立地環境之改善情形(包括土壤水份、養份與溫度之變化)。
    4. 探討農林混植之可行性。
  • 執行成果摘要:

    大黍草不耐蔭,在連續一星期100%遮光處理下,植株隨即枯死,甘藷與雜草抑制蓆處理可有效壓抑大黍草的拓展。甘藷初期的生長態勢極為優勢,雖能有效壓抑大黍草植群之擴展;惟甘藷植株之覆蓋高度可達40cm,易與苗木發生各類競爭,建議造林苗木之株高宜大於60cm。雜草抑制蓆可抗紫外線,野外鋪設壽命約5年,惟其材質並不防火;加上大肚台地具坡陡、高石礫含量、與季節風強之立地條件下,不宜大面積鋪設。建議僅於苗木周圍50cm半徑內被覆雜草抑制蓆,行株距間再配合甘藷植生處理,此種處理方式除了不用整地、容易鋪設與減少火燒發生之外;又能減低甘藷與苗木發生水份與養份競爭。雜草抑制蓆能減少蒸發,涵養土壤水份。
  • 檢討與建議:

    以甘藷為低海拔林區防火帶之地被植物可行性極高;惟甘藷易招致鼠害,為避免林木發生鼠害,建議以鑲嵌式混交造林方式,利用甘藷與雜草抑制蓆混合處理,分年分批鑲嵌造林,形成異齡混交林地,逐漸稀釋大黍草之族群數量。大肚山草原面積遼闊,在有限之人力與物力下,造林順序宜優先選擇火燒高危險區或極需保護地區,如易乾旱之上邊坡、社區、道路沿線、墓地及設施用地等地區;下邊坡或谷地等較潮濕之處可留待後期處理。
    若採用甘藷配合雜草抑制蓆處理方式造林,在解除大黍草競爭,提高苗木存活率之情況下,可酌予調大苗木之行株距,藉以降低造林成本。初步觀察結果,甘藷耐旱與耐低溫之能力均強,推廣之前,仍須注意在無肥培管理下,其生育與病害之情形。
回列表
瀏覽人次:183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