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林地雜草-蔓澤蘭之個體生態學調查

:::
計畫名稱台灣林地雜草-蔓澤蘭之個體生態學調查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89年
受委託機關屏東科技大學
計畫主持人郭耀綸
計畫執行時間89年07月01日-90年06月30日
研究經費950仟元
  • 目的:

    了解小花蔓澤蘭個體生態學特性,包括物候學特性、結實數量、無性繁殖及萌芽能力,以及耐蔭性。由以上之生物學及生態生理學基礎性狀,供日後進行小花蔓澤蘭防除之重要學理依據。此外並評估不同季節人工除蔓的成效,以及藉植物相剋作用的原理探討可能有效防治小花蔓澤蘭的植物材料。
  • 執行成果摘要:

    台灣低海拔林地及荒廢地,近年來遭受外來藤本植物小花蔓澤蘭(Mikania micrantha H.B.K)危害,形成嚴重的生態問題。本研究調查該植物之物候學、繁殖性狀及耐蔭性,並探討兩種可能的防治方法。遮蔭試驗發現本植物為非耐蔭種,在低光林下無法生存,但根部生物量隨光量提高而顯著增加。小花蔓澤蘭在11月至12月為花盛期,種子數量極多,每m2覆蓋高達17萬粒。將蔓莖由近地表處切除,每月切一次,連續切三個月,可得到良好的除蔓效果。在夏季及秋季依此步驟可消除90%以上的小花蔓澤蘭植株,但在冬季及春季除蔓效果較差。藉19種植物進行相剋作用試驗,發現鳳凰木的葉及花對小花蔓澤蘭具有強烈植物毒性。覆蓋1-2 g的鳳凰木葉粉或花瓣粉於土表,在三週內使小花蔓澤蘭小苗達75-90%的致死率。噴灑4%的鳳凰木葉部水萃取液在小花蔓澤蘭葉表也可造成高死亡率。此結果暗示或許可利用鳳凰木葉部及花瓣的相剋化學物質來做為防治小花蔓澤蘭之除草劑。
  • 檢討與建議:

    1. 小花蔓澤蘭不能耐蔭,在森林內低光條件會死亡,但在35%相對光量植株即有最大生物量,在強光下植株根系生長旺盛。小花蔓澤蘭在11-12月結實,花果數量極多,每m2可有17萬粒種子。種子在11月至翌年2月間可由風力散佈,故應在11月結果前即進行防除,以免產生大量種子。
    2. 切蔓試驗發現在夏秋兩季連續切除小花蔓澤蘭三次,可達到殺死小花蔓澤蘭90%以上的效果,但在冬季及春季效果較低。人工切蔓若能確實施行,必然會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因此農委會要求小花蔓澤蘭為害較嚴重的南投、嘉義及屏東林區管理處於90年下半年進行三次切蔓作業,並已於90年7月25日假屏東林管處舉辦講習會。為此,本計畫提供小花蔓澤蘭人工除蔓作業講習會之教材及執行方法,並研擬評估計畫,如後列之附件。
    3. 鳳凰木葉子及花瓣對試驗的小花蔓澤蘭小苗具有強烈相剋作用,1g葉粉及花瓣粉末即有80-90%的致死率。連續噴灑鳳凰木葉部4%水萃取液6天,即可殺死90%的小花蔓澤蘭小苗。鳳凰木2%水萃取液也可有效抑制小花蔓澤蘭種子發芽。然而在野外試驗仍無法藉鳳凰木葉部水萃取液來殺死小花蔓澤蘭。今後仍需試驗適用的水萃取液濃度,或者以地面施用鳳凰木葉粉或其濃縮成分來發揮防除小花蔓澤蘭之效用。
    4. 在育林作業上,新植林地或許可在種植目標樹種之前,先栽植鳳凰木來剋制小花蔓澤蘭;或者可將較耐蔭的目標樹種同時與鳳凰木混植,令鳳凰木提供遮蔭環境及剋制小花蔓澤蘭。以上均需對目標樹種是否也會遭鳳凰木相剋化學物質毒害有所認識。現有遭小花蔓澤蘭為害的森林邊緣或許可栽種鳳凰木當保護帶,以遮蔭及相剋作用一起對付小花蔓澤蘭的為害。
回列表
瀏覽人次:2166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