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伐林分冠層結構及林內光環境之變化

:::
計畫名稱疏伐林分冠層結構及林內光環境之變化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0年
受委託機關臺灣大學
計畫主持人郭幸榮
計畫執行時間90年07月01日-90年12月31日
研究經費1,000仟元
  • 目的:

    1. 調查分析各疏伐強度作業區於疏伐前後之冠層鬱閉度及冠層覆蓋度之變化。
    2. 建立林內光環境之調查方法及分析林內光環境之水平變化模式。
    3. 建立本疏伐林分不同疏伐度之鑲崁模式及永久樣區之位置,作為未來生物多樣性及水文循環研究樣區設置之依據。
    4. 聯繫及推展各子題研究工作之進行及彙整各研究成果。 舉辦研討會探討中後期撫育的經濟、公益效益及生物多樣性之意義。
  • 執行成果摘要:

    本研究於新竹林區管理處竹東事業區第29、34林班,民國63年造林28 公頃柳杉人工林內進行,疏伐強度區分為強、中、弱及未疏伐4種處理,留存株數每公頃分別為500、700、900及1500株,每處理區各設置4個0.05公頃之永久樣區,但中度疏伐區因變異較大,故設置5個。每一永久樣區內設置16個取樣點,每月測量冠層鬱閉度、樹冠長度、光度、光質、土壤溫度、土壤水分、氣溫及相對溼度一次。疏伐後各處理區間之株數、株距、冠層鬱閉度及相對光度有明顯差異。土壤溫度、土壤水分、氣溫及相對溼度之變化短時間內尚無改變趨勢,尚須長時間之觀察。
  • 檢討與建議:

    疏伐因改變冠層的結構而使太陽入輻射增加,提升了林內的光量、氣溫及土溫,致枯枝落葉的分解速率加快,而使養分加速回歸再供林木吸收利用。因此疏伐使微環境變化的最重要意義是促進留存林木的生長、改變樹形及木材的利用率。另外,當林分鬱閉之後,冠層下生存的植物逐漸因強度遮蔭而減弱,致植物種類單純且密度下降,甚或完全消失而使地表裸露,而引起其它相關的連串性反應。此種影響因冠層主要組成樹種及林分密度而異。疏伐後的紓解效應則視不同疏伐度而引起的冠層鬱閉度下降之幅度而異,因此,在森林生態系永續經營理念下,究竟何種疏伐作業最為通宜,在未累積足夠的試驗結果或實務經驗之前,並不能正確釐訂。唯因疏伐作業的初期效應之評估最少需時5年以上,且又受經營目標的影響致改變評估對象參數,而森林經營作業又不可能因等候試驗結果而陷於停頓,較為可行的方案應為一面實施經營實務作業,一面以各試驗結果修正作業規範,減少或避免錯誤,以提高經營成效。
回列表
瀏覽人次:1791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