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地區森火燒跡地植群復育監測研究

:::
計畫名稱武陵地區森火燒跡地植群復育監測研究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1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中興大學(負責人:校長 顏聰)
計畫主持人呂金誠
計畫執行時間91年1月1日-92年3月31日
研究經費770仟元
  • 計畫目標:

    1. 永久樣區之設置。
    2. 臺灣二葉松林植群之全面調查分析。
    3. 臺灣二葉松林族群構造調查與分析。
    4. 臺灣二葉松林各項環境因子之調查與分析。
    5. 火燒跡地與鄰近地區環境因子變化之調查與分析。
    6. 火燒跡地各樹種之枯死率、發芽及萌?情形之調查。
    7. 火燒後所造成之孔隙狀況及其變化之調查與分析。
    8. 火燒後各植物種類之更新與下種之調查與分析。
  • 研究成果:

    1. 植群變化方面,火燒樣區以草本植物(高山芒與巒大蕨)恢復情形較佳,其中又以菊科植物生長速度最快;覆蓋度方面則依火燒後第一季、第二季、未火燒臺灣二葉松林與天然林之順序漸次增加;上層優勢木之更新情形以天然林較臺灣二葉松林為佳。
    2. 種間相關測驗顯示,僅在第二季調查中之山薔薇、菝契及蔓黃菀之間有較顯著正相關存在,可顯示大多數植物在火燒干擾過後之拓殖皆屬於逢機行為。
    3. 存活率與死亡率須待生長季開始後方可確定之。目前所記錄到火燒跡地之萌櫱樹種共計30種,而種子苗部分則僅發現三斗石櫟有種實萌發之情形。
    4. 徑級結構分析顯示出臺灣二葉松林及天然林之間植物種類差異甚大。臺灣二葉松林之優勢樹種皆為陽性樹種,而天然林之優勢樹種則屬於演替中後期之植物,兩植群分屬演替序列之不同時期。
    5. 樣區內之植物種類目前共紀錄有217種植物,包括有80科153屬,其中以菊科21種最多。
    6. 本地區植群包括針闊葉混淆林、闊葉林、未火燒臺灣二葉松人工林、臺灣二葉松人工林火燒跡地及人為進入干預之護坡工程地區,為一甚適合之火燒後植群監測之研究區域,復加上此區域經常火燒之特性,是以建議能針對區地區持續進行林火相關之研究。
    7. 本年度為第一年之計劃,尚不足以看出較顯著之成果,應持續進行監測調查,以觀察火燒後植群更新變化情形。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本研究完成後,預計可獲得以下具體成效:
    1. 對於臺灣二葉松林之植群組成及族群構造有完整之資料,並得以瞭解火燒對於此等植群之可能影響。
    2. 對於臺灣二葉松在火燒後之各項更新機制與植群復原情形有一完整之瞭解,以供爾後林業經營之參考。
    3. 對於火燒在此一地區中所扮演之角色有充分之瞭解,並得利用森林撫育等技術去除火燒在本地區之頻繁發生。
回列表
瀏覽人次:1746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