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政府資訊公開 > 研究報告 (計畫成果) > 台灣雲葉育林技術之研發 跳過此子選單列請按[Enter],繼續則按[Tab] 列印 分享 Facebook gplus twitter plurk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台灣雲葉育林技術之研發 ::: 計畫名稱台灣雲葉育林技術之研發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1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嘉義大學(負責人:楊國賜 校長) 計畫主持人李明仁 計畫執行時間91年3月29日-91年11月30日 研究經費400仟元 計畫目標: 調查分析雲葉的生態習性及種原分佈,改良雲葉苗木的培育技術,以供雲葉造林技術改進之參考依據。 研究成果: 雲葉之種子成熟期為10~1月間。 雲葉之發芽以相對光度80%以上者較佳。 育苗介質之pH值以6~8之間者較佳。 雲葉之苗木生長以相對光度60%以上者為佳。 本研究以濕篩傾倒法自台灣雲葉根域土壤分離得到三種囊叢枝菌根菌孢子,並鑑定為Sclerocystis pachycaulis、Sclerocystis rueiformis及Acaulospora sp.。 接種Sclerocystis pachycaulis 、Sclerocystis rueiformis及Acaulospora sp.之台灣雲葉苗木,其根部組織經染色技術處理觀察,發現其根部組織內有明顯之菌絲、包囊及叢枝體等構造。 核酸逢機擴增多型性分析結果顯示,台灣雲葉地理族群間具有遺傳變異。以相似度係數0.83為區分點,可以將台灣雲葉地理族群區分為4個群團。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本研究已達成台灣雲葉育林技術革新與創新之效益,其效益如下列: 研究發現雲葉之種子成熟期為10~1月,所以育苗作業可於10~1月間採集種子,並立即播種,可確保種子來源。 試驗結果顯示,雲葉種子之發芽以相對光度80%以上者較佳,所以育苗環境可作適當的管理,以提高種子發芽率。 育苗介質之酸鹼度以pH6~8之間者較佳,所以可據以改進土壤介質之酸鹼度,以利幼苗生長。 已分離培養繁殖菌根菌,可考慮接種至雲葉之苗木,以促進苗木的生長。 試驗結果顯示,雲葉苗木的生長以相對光度60%以上者為佳,所以可據以改進苗木的生長環境,增進苗木的生長。 試驗結果顯示,不同種原之雲葉具有遺傳變異性,所以雲葉之育苗應採用本地種原,以利其能適應本地造林地之環境。 回列表 瀏覽人次:1753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