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高越嶺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

:::
計畫名稱能高越嶺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1年
受委託機關楊南郡先生 
計畫主持人楊南郡
計畫執行時間91年06月20日-92年06月30日
研究經費902仟元
  • 計畫目標:

    林務局執行全國性國家步道系統的規劃,其中尤以林務局所管轄的中海拔地區,森林茂密、氣候溫和、可及性高,加上原有許多日治時代留下來的山地警備道路(理蕃道路),稍加整修,即是優良的國家步道。這些警備道路,均通過原住民的部落,因此擁有豐富的原住民人文史蹟背景,部落的爭戰、通婚、遷徙、抗日活動等等歷史,使國家步道不僅具備自然生態之美,更擁有人文史蹟的深度。 本計畫執行目標,係為調查能高越嶺道沿線的人文史蹟之外,也將調查能高東段的步道現況,以便作為將來整修的參考,期望使能高越嶺道重現往日的風貌,成為國家步道中最具代表性的高地步道。
  • 研究成果:

    日治時代所開的橫越中央山脈主脊的越嶺道中,能高越嶺道是一條最平易近人的步道。它的越嶺點,能高主山北鞍,雖然海拔高度達2,802公尺,但是地形平緩,不像其他越嶺道那樣陡峻。 大正6年(1917)日人開能高越嶺道,由霧社起,經赫哥、櫻(春陽)、富士(廬山)、屯原、尾上(雲海)、松原、能高(天池)、州界、東能高(檜林)、奇萊、板邊(磐石)、桐里、瀧見(龍澗)、烏帽子、銅門,到初音,全長76.9公里,沿線設16個駐在所名稱如上,括弧內為光復後的名稱。 昭和年代曾經研議將能高越嶺道整修為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車道);民國四十年代,台灣省公路局也曾經考慮利用能高越嶺道拓寬成橫貫公路,(後來因其他因素路線改為現在的中橫。)可知能高越嶺道在地形與定線上的優越。 多年來,能高越嶺道作為台電「東電西送」輸電線的保線路,以及登山健行的熱門路線,路況一直保持良好。其沿線景觀如:能高、奇萊群峰展望、高山草原、天池、檜木原始林、能高雲瀑、天長斷崖、奇萊溪、巴扥蘭溪、龍澗瀑布等,吸引無數登山健行者,成為全台灣最受歡迎的越嶺道。 但是,自從台電在能高東部木瓜溪上游興建水壩,施工道路縱橫,任意棄置土石,921地震造成部分山崩,加上原有的吊橋年久失修,不堪使用,使得能高越嶺道東段寸步難行。目前能高越嶺道只有西段可行,景觀較美的東段則反而無法暢通,使登山健行者悵然若失。
    1. 此地區原是泰雅族的居住地,中央山脈西側為泰雅族扥洛庫塔烏查群屯原社、博阿崙社、赫哥社等,而中央山脈東側有巴扥蘭群沙卡亨社、巴扥蘭社、銅門社。但因為兩大族群為敵對,並無道路相通。以中央山脈為獵區界線,兩側均有獵路。
    2. 日治時代初期,因地形緩和、路況好,總督府土地測量人員、人類學家及探險調查隊都直接利用獵路,進行各種探險調查活動。
    3. 明治30年2月,日本陸軍大尉深堀安一郎率領測量人員、林學技師等15名隊員,由霧社出發,探查橫貫鐵路與橫貫公路預定路線,結果在能高越嶺點附近,奇萊溪上游,全隊人員被泰雅族殲滅。
    4. 大正3年(1914),日警對「太魯閣蕃」展開全面的大討伐,除了由合歡山沿立霧溪下攻內太魯閣各部落外,也由銅門入山,走能高越嶺道東段路線在木瓜溪攻擊泰雅族巴扥蘭群。另外,陸軍部隊由霧社向東,走能高越嶺道西段路線,夾擊巴扥蘭群。
    5. 大正6年(1917)花蓮港廳開闢能高越嶺道初音駐在所到中央山脈主脊路段,全長12日里14町(48.6公里)。另外,台中州廳開闢霧社至州界段,全長8日里11.5町(32.7公里)東西段總長81.3公里,沿線設16個駐在所,皆為檜木建築。之後,每年編列整修預算,使道路保持暢通,直到二次大戰結束。
    6. 民國34年,台灣光復,初期仍保留警備線上各駐在所,並巡邏維護道路。
    7. 民國40年,台電利用台灣東部豐富的水利資源發電,沿能高越嶺道路線設東西向輸電高壓電塔,並將能高越嶺道當作保線路,原本的日本駐在所改為保線所。
    8. 近年來東部用電增加,無多餘電力可輸出,東西向輸電線不再使用,能高越嶺道的維修也荒廢,沿線保線所多被燒毀。東段又因台電開發木瓜溪水力發電計劃,興建奇萊壩、天長壩、磐石壩等7個水壩,施工道路破壞古道,而使能高越嶺道僅有屯原到檜林間保持完整。(目前台電的木瓜溪水力發電計劃宣告停擺,所有道路呈荒廢狀態。)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針對能高越嶺道進行人文史蹟調查,有助於瞭解該地區歷史前後發展之狀況,豐富本局相關環境資源解說內容,更將應用本研究計畫之調查結果於未來該地區之整體規劃發展中。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能高越嶺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 pdf pdf 檔案大小:71578KB 下載次數:582
回列表
瀏覽人次:1734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