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遊樂區活動安全管理規劃

:::
計畫名稱森林遊樂區活動安全管理規劃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2年
受委託機關慈濟大學(負責人:方菊雄)
計畫主持人郭博昭
計畫執行時間92年03月-92年12月
研究經費921仟元
  • 計畫目標:

    1. 運用目前最先進的生物技術,依據高山症患者之評估問卷(含症狀)、心率變異度、氧飽和度、心率、呼吸功能、心電圖等之評估系統與資料建立高山症發生的情況與相關關係,以預測方法,評估生理功能之影響、生化指標與問卷題目作為高山症預測的效力。
    2. 建立高山活動適應不良等(包括缺氧反應、急性高山症及體能不佳)的特性,完成檔案,規劃上山前之篩檢工具,篩檢可能之高山活動適應不良者。
    3. 完成上山前之篩檢系統、流程與建議之篩檢標準及後續處理方案。提供高山活動適應不良者之評估流程、評估指標與後續處理方案。
  • 研究成果:

    1. 高山症發生時的地勢高度因人而異,範圍差異相當大。其症狀包括了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等各種在低壓缺氧的環境中所產生的病變,甚至死亡。高山症因症狀相似,常被誤認為感冒、暈車或肺炎,而且目前並無良好而方便的預測方法,實為發展高山活動的一大障礙。
    2. 施測項目包括身體組成測試、血氧飽和度、血液生化功能、腦波與心電記錄其中腦波及心電圖在記錄完成後以頻譜分析電腦程式分析這些訊號。結果顯示,高山症其身體型態上(身高、體重、體脂肪比率)與非高山症者並無顯著差異,於登山前血氧飽和濃度也無顯著差異。
    3. 高山症組於平地時的安靜心跳率與心率變異之高頻成份均較非高山症組高,而低頻成份/高頻成份比值較非高山症組低。
    4. 上山後,高山症組之症狀符合露易絲指數之高山症標準,而非高山症組之症狀不符合露易絲指數之高山症標準。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本研究專案採用醫學工程上新近開發的腦波與自主神經整合分析方法,探討高山症發病前後所隨伴發生的腦波與自主神經變化,以期對高山症的致病機轉有更深入的理解,進而找出預測或預防的方法。研究結果建議如果一個人的HF大於5,而且LF﹪小於60,則上山後發病的機會是別人的兩到三倍,上山前最好進行一些必要防護措施。
回列表
瀏覽人次:177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