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政府資訊公開 > 研究報告 (計畫成果) > 應用真菌性天敵防治小花蔓澤蘭可行性評估 跳過此子選單列請按[Enter],繼續則按[Tab] 列印 分享 Facebook gplus twitter plurk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應用真菌性天敵防治小花蔓澤蘭可行性評估 ::: 計畫名稱應用真菌性天敵防治小花蔓澤蘭可行性評估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3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台灣大學 計畫主持人曾顯雄 計畫執行時間93年03月-93年12月 研究經費930仟元 計畫目標: 繼續小花蔓澤蘭之真菌性病原分離及培養,以進行真菌性病原鑑定。並於隔離溫室內,進行檢測探討小花蔓澤蘭之真菌性天敵之病源性、寄主範圍、寄生模式、機制以及病害環(Diseaese cycle)等工作。 執行成果摘要: 於民國九十二年五月至九十三年六月期間在南投縣、台中縣、彰化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台東縣以及花蓮縣等鄉鎮市地區調查、收集侵染小花蔓澤蘭之莖、葉、花部之本土寄生性真菌天敵,由病班所分離之菌株共297株,初步鑑定至少涵蓋13屬真菌:Acremonium sp. Alternaria ap. Colletrichum ap. Curcularia ap. Cyllindroaladium sp. Fusarium sp. Leptosphaeria sp. Macrophomina sp. Nigrospora sp. Pestalotiopsis sp. Phoma sp. Phomopsis ap. Phyllostica sp.。其中主要以Colletrichum ap.侵染小花蔓澤蘭造成的葉、莖部炭疽病班最為常見;Phomopsis ap.可引起小花蔓澤蘭葉部及莖部壞疽病班及葉莖部褐化;Phoma sp.及Macrophomina sp.感染葉片造成嚴重的黃化、水浸狀壞疽病班,長可導致野外小花蔓澤蘭區塊性風土病。此外,多種真菌性病原天敵也可同時感染小花蔓澤蘭,而加劇其罹病程度。經由菌絲原盤接種、胞子懸浮液接種測試分離枝真菌對小花蔓澤蘭之侵染病原性強弱,有9屬34種真菌可造成小花蔓澤蘭葉片黃化至壞疽病徵。但以真菌培養濾液噴灑小花蔓澤蘭葉片並無任何明顯之病徵呈現。 檢討與建議: 自2003/6/12起開始和中南美巴西Vicosa聯邦大學植病系之植物病理學者R.W.Barreto聯繫,希望由巴西取得小花蔓澤蘭之真菌性天敵,銹病菌(Puccinia spegazzinii),但因故而延誤。擬於2005年重新聯絡巴西,引進小花蔓澤蘭原產地之銹病菌天敵,於檢疫隔離溫室進行對小花蔓澤蘭、蔓澤蘭以及國內主要作物之病原性測定,及探討P.spegazzinii最佳之增殖方法。當然巴西採集銹菌病原須經巴西同意,而攜帶銹病菌回台需事先獲得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之輸入同意書才可。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利用小花蔓澤蘭之天敵進行研究,經由調查、分離小花蔓澤蘭之本土真菌病源,進一步測試其防治潛力,將小花蔓澤蘭之族群數目控制到危害水準以下,減低對台灣生態環境之危害。 且參與工作者可瞭解小花蔓澤蘭之本土性真菌種類,以及如何分離、建立純粹培養之方法、以及鑑定準則。並可獲悉如何於較安全之防檢疫隔離溫室進行檢測、探討小花蔓澤蘭之真菌性天敵之病原性、寄主範圍、病害環之方法學及評估準則。 回列表 瀏覽人次:462 最後更新日期: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