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不同疏伐強度作業對真菌組成結構與多樣性之影響

:::
計畫名稱人工林不同疏伐強度作業對真菌組成結構與多樣性之影響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4年
受委託機關東海大學(負責人:程海東 校長)
計畫主持人關永才
計畫執行時間94年05月-94年12月
研究經費935仟元
  • 計畫目標:

    本研究調查巒大事業區人倫林道人工柳杉林疏伐前後真菌多樣性的變化。本年度主要工作為勘查試驗區,完成七個樣區中各六個小樣區的設置,以及建立調查方法。並由人工林中採集真菌、蕈菇、土壤及植物根部樣本樣本。真菌除以形態特徵鑑定,攜回之樣本亦分離及萃取DNA,予以保存供判讀分析。
  • 研究成果:

    執行成果摘要:
    1. 初步測試及建立樣區真菌多樣性之研究方法
      於實際執行採樣工作後,發現由於樣區林下植被非常茂密,進行直線穿越樣區的方式採樣時,在某些無法打樁的特定點上,會因為樁點不在而難以辨認。參考文獻及與專家會商討論後,分析四種可行的採樣方法(圖三):一、每一公頃樣區,以直線穿越方式100 公尺進行觀察並採集樣本,每一樣區分別以三條路線進行穿越線採樣。二、每一公頃樣區,以直線穿越50 公尺方式進行觀察並採集樣本,每一樣區分別以六條路線進行穿越線採樣。三、以現有樁點為軸,另行打樁,區劃出邊長為10 公尺的正方形樣區,每一公頃樣區中分別設立六個正方形樣區。四、以現有樁點為圓心,區劃出直徑為10 公尺的圓形小樣區,將位於圓周上的樹木以紅白斑馬膠帶進行標記,每一公頃設置六個圓形小樣區。經各方法的實地勘查試作,評估考慮樣區的代表性及實際執行的困難度,決定整合穿越線調查與圓形樣區定位調查的模式,於各樣區內分別設立直徑十公尺之圓形小樣區六個,座標軸分別為A(1, 1)、B(2, 2)、C(3, 3)、D(4, 2)、E(4, 4)、F(1, 4),圓形樣區內採定位調查,各圓形樣區間則採穿越線調查。
    2. 蕈菇類真菌相之調查
      本研究在天然林共採集得到13 個樣本,其中包括5 個蕈菇樣本、1 個土壤樣本、2 種植物樣本及5 個植物根部樣本,人工林則共採得75 個樣本,其中包括41 種蕈菇樣本、3 種黏菌樣本、3 種盤菌樣本、3 個土壤樣本、3 種植物樣本及22 個植物根部樣本。將土壤中的植物根部分離出來後,以解剖顯微鏡觀察記錄可能為菌根的部位。 攜回之樣本經分離處理、表面消毒後,進行DNA 萃取,共獲得32 個真菌樣本DNA、4 個植物樣本DNA 及27 個菌根樣本DNA。所獲得的DNA 樣本廣效性引子對ITS5/ITS4 進行PCR 擴增後,可以得到一條約700 bp 的亮帶,部分菌株DNA 則無法藉PCR 擴增出產物。未能擴增產物的樣本DNA,再另以擔子菌的廣效性引子對ITS1F/ITS4B 進行PCR 增幅後,幾乎都能增幅出產物。但由萃取得到的植物根部DNA,不論是以廣效性引子ITS5/ITS4 或是ITS1F/ITS4B 進行PCR 擴增時,都無法獲得產物;甚至以ITS1F/ITS4B 進行booster PCR 再一次擴增都無法獲得產物,表示目前採到的植物根部樣本中可能都未含菌根真菌,或是菌根真菌的量極低,無法以現在的PCR 方式偵測到。目前根據我們的實地調查,在柳杉林中都沒有發現任何外生菌根菌,以PCR 方式對根部DNA 進行擴增也沒有得到真菌的產物,初步驗證了文獻中沒有柳杉外生菌根菌之記載。
      將得到的PCR 產物進行解序,共獲得15 個真菌的核酸序列。將這些核酸序列上網至NCBI 的GenBank 資料庫中,以Blastn 與其中的序列資料進行比對,序列的片段大小相近而可以完全比對的DNA 序列資料共有5 筆,其他則由於比對出來所得數值太低,完全無法以序列資料輔助鑑別,仍需進一步鑑定。真菌的16DNA 序列可協助進行真菌菌種的確認,另一方面則交叉比對植物、菌根和真菌的DNA 資料,可以幫助釐清所採子實體是否為菌根菌,以了解台灣菌根真菌之多樣性。比對出來的菌根真菌,可建立ITS-RFLP 圖譜,累積做為台灣菌根真菌的多樣性資料,方便日後比對分析,用以調查人倫林區:
      1. 真菌的多樣性及確認其中的外生菌根真菌, 調查分析它們的豐度( species richness ) 、頻率(frequency)等多樣性因子;
      2. 分析疏伐、微氣象、地形等環境因子對真菌多樣性的影響;
      3. 預期將發現新紀錄種或新種真菌,進行真菌系統分類學研究。

    檢討與建議:
    真菌物種繁多,鑑定非專精之學者方能正確完成,目前缺乏鑑定能力與經驗,需有個真菌類群的分類專家參與或協助指導。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由於過去造林偏重於造林木之木材利用,因此形成大面積單純林相之林分結構。然而為符合現今人工林永續發展-生態系經營之理念,實有必要對現存之杉木人工林實施疏伐作業,配合林下人工間植或天然更新方式形成混淆或複層林,以增加杉木人工林結構之異質度和生物多樣性,達到生態系經營之目的。然而該如何疏伐,不同疏伐處理對生物多樣性及森林功能的影響為何,對原生樹種更新及復育的影響又為何,現今這方面的基本資料極度不足。研擬因應策略,需要精確之實測資料來作分析依據,本計畫主要目的之一即為取得相關之資料,以做為研擬因應策略之依據。
    菌根與90% 以上的陸生植物形成穩定的、互惠互利的共生體系,對林木的健康與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林業和生態學方面,許多外生菌根在植物引種馴化、菌根化育苗和逆境造林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發展林業和維持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生態因子(弓等1997)。菌根真菌在森林中參與營養循環,與林木形成重要的互利共生關係,維繫林木與森林的活力與健康,不同的菌根在樹木生長的時候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菌根群聚結構也與不同年齡的森林相關,因此,要有效的管理森林裡真菌的多樣性,就必須鑑定森林裡的真菌種類,描述它們在時間和空間的族群結構,以及瞭解人為造成(human-induced)和自然干擾(natural disturbances)這二者對森林裡真菌的動態消長之衝擊(Molina et al. 2001)。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人工林不同疏伐強度作業對真菌組成結構與多樣性之影響 pdf pdf 檔案大小:2494KB 下載次數:1188
回列表
瀏覽人次:423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