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嘴-稍來-小雪山國家步道之動植物、鳥類資源調查及地理景觀探勘

:::
計畫名稱鳶嘴-稍來-小雪山國家步道之動植物、鳥類資源調查及地理景觀探勘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4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臺灣大學 ( 負責人:李嗣涔 校長)
計畫主持人陳右人
計畫執行時間94年09月-95年12月
  • 計畫目標:

    沿線調查鳶嘴-稍來-小雪山國家步道線段的地質景觀、植物資源及動物資源,並配合影像紀錄,設計解說手冊及摺頁,增加遊客對國家步道的認知與瞭解。
  • 研究成果:

    執行成果摘要:
    本區主要為台灣典型之高山氣候,海拔2,200公尺以下概為冬乾夏濕且乾濕季分明之熱帶季風氣候,2,200公尺以上則屬於熱帶高山氣候,全年有雨易生雲霧。本段山脈形成於始新世至漸新世,約在三千萬至四千萬年前,由變質砂岩與頁岩構成。土壤為黃壤,是典型之森林土壤;海拔2,200公尺至2,500公尺之間,可見到高山灰白化土壤。植物的分布大致上在2,200公尺以下為冬季乾爽少雨的典型闊針葉混合林,其間交雜人工林,2,200公尺至2,500公尺間為雲霧林,以上為針葉林及箭竹林。本區植物計95科356種,含蕨類19科77種、裸子植物6科18種、被子植物70科261種 (單子葉植物6科31種、雙子葉植物64科230種)。鳥類20科47種,昆蟲部份調查實見並經鑑定者有19種;動物則有台灣獼猴、黃鼠狼、山羌等。將調查結果設計解說手冊及摺頁,做為解說教育之用。

    檢討與建議:
    1. 本段步道距離雖不長,但一般遊客要走畢全程,在鳶嘴-稍來段需時至少4小時,船型-鞍馬山段需4.5小時。由於步道內樹木密布,日落後目視度為零,故應依據台中氣象站之日出日沒時間為準(表4),在增加10-15%時間下,訂定月份欲走畢,全程旅客之入山最晚之時間限制,以免造成意外。
    2. 建立地質解說資料:利用鳶嘴山頂周圍及鳶嘴-稍來段之間之崩塌地所露出之岩層,可提供作為地質學上極佳之戶外導覽教材。除了解說雪山山脈形成之原因之外,尚可說明台灣地質上的變動與易變性,以及岩石形成的循環。
    3. 建立土壤解說資料:步道上可輕易看到土壤形成的過程及森林土壤之特色,如能設立解說牌及在適當地點建構典型之土壤剖面,當可輕易讓遊客深入的瞭解森林土壤環境的特質。
    4. 改進步道指示:本路段自鳶嘴山登山口出發後路跡明顯,但若由稍來登山口出發時,在越過稍來山後為一陡坡,兩側設有攀援繩,通過設繩索路段後,路徑不甚明顯,有迷路的危險。前行越過鳶嘴山後,也有類似現象。因此應在適當地點設置更清楚之解說牌,以免發生意外。
    5. 強調生態工法與其意義:本段步道概略亦以生態工法構築與改善,是極佳之生態工法展示與解說之範例。因此,可適度說明各種施工法之用意與意義,以更有效之推展此種概念。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鳶嘴-稍來-小雪山國家步道位於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於民國93年開放,其後陸續改善,至95年改善完成,已成為中部地區極受歡迎的國家步道。本計畫針對此步道沿線地質景觀、植物資源及動物資源,進行調查,製作解說導覽資料,使遊客對步道更進一步認識,同時調查成果亦可做為本處經營管理規劃時之依據。
回列表
瀏覽人次:439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