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生態池長期生態監測

:::
計畫名稱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生態池長期生態監測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5年
受委託機關華梵大學(負責人:顏維謀校長)
計畫主持人賴玉菁
計畫執行時間95年03月-95年12月
研究經費786仟元
  • 計畫目標:

    本監測計畫案旨在監測奧萬大森林遊樂區內,人工生態水池建造後,其周圍濱水區內地棲型動物的行為。

    配合奧萬大人工溼地施工工程之進行,期從人工溼地開始注水後的水文基礎資料,結合生態池完工後不同時期藻類的群聚組成分析,建構溼地藻類演替機制,以作為生態工法施作時之生態效果及環境影響評估之探討。
  • 研究成果:

    自動相機經期初的微調後,自2005 年12 月開始生產有效照片,期間陸續調整最佳之樣區架設地點,至2006 年10 月,總計共執行總工作時35,649.58 有效照片數483張。共調查到物種11 科16 種,包括台灣獼猴、臺灣野兔、赤腹松鼠、刺鼠、鼬貛、黃鼠狼、臺灣野豬與山羌等哺乳動物, 以及藍腹鷴、深山竹雞、竹雞、橿鳥、白喉笑鶇、藪鳥、紫嘯鶇與虎鶇等鳥類。其中,台灣獼猴、山羌以及藍腹鷴、橿鳥、藪鳥、白喉笑鶇與紫嘯鶇等為保育類物種,台灣獼猴與山羌為台灣特有種。除了雀形目的3 科5 種物種之外,其他8 科11 種可以歸類地棲型動物,因為自動照相機的調查特性,只有地棲物種可以利用OI 值做相對族群量的估算。生態水池邊共調查有9 科12 種,扣除雀形目的3 科5 種非地棲型鳥類,共調查有地棲型物種6 科7 種,除了台灣野兔、臺灣野豬、深山竹雞與藍腹鷴外,其他物種在生態水池周圍樣區都有記錄,而黃鼠狼則只有在生態水池邊的樣區有記錄,其他區域沒有發現。

    由奧萬大森林遊樂區之生態池的水質資料顯示,受到池底土壤精化與添加肥料的影響,生態池完工初期水中的營養鹽濃度較高。雖然水體中營養鹽的濃度尚未達到優養化的程度,但由於氨氮(NH3-N)的濃度稍高,有利於水中藻類的大量生長,因此除了浮游藻類與附著藻類外,兩種在營養鹽環境中較具競爭力的大型淡水藻類,水綿(Spirogira sp.)與水網藻(Hydrodictyon reticulatum)亦是生態池初期生長最旺盛的種類之一,並大量覆蓋在近山壁的水域區塊中。由於生態池受到外來注水的干擾有限,隨著水中營養鹽濃度被利用後逐漸衰減,也因而導致生態池中浮游藻類與附著藻類群聚組成的改變,而水綿與水網藻也因水生植物開始成長,覆蓋水池面積的比例亦逐漸減少,尤其在7、8月隨著池水中水生蕨類—滿江紅(Azolla spp.)的大量覆蓋水池表面,水棉與水網藻的的生長優勢逐漸衰退。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生態水池營造後,持續監測濕地環境的演替狀態以及人工濕地對於周圍原有環境的影響,是生態水池的經營管理與效益評估重要的基礎。本計畫以兩個子計畫分別以水質、藻類、兩棲類與中小型地棲哺乳動物為指標,利用水質變化與不同藻類對營養鹽濃度變化的反應,監測生態水池的演替狀況;並以兩棲類物種在不同時程的組成變化以及水池周圍中小型地棲哺乳動物的組成與活動行為,評估生態水池對周圍原有環境的影響。兩棲類與中小型地棲哺乳動物調查方法包括陷阱、聲音收集、夜間調查與紅外線自動照相機等,紀錄並分析調查物種與分佈。調查結果全區共發現地棲物種11科16種,人工濕地周圍的樣點與其他樣點地棲型物種並無太大差異,水池對整體生態系而言,並沒有太大改變。
回列表
瀏覽人次:413 最後更新日期: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