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鐵白輪盾介殼蟲之真菌性天敵調查及其在生物防治之評估

:::
計畫名稱蘇鐵白輪盾介殼蟲之真菌性天敵調查及其在生物防治之評估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6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台灣大學(負責人:李嗣涔 校長)
計畫主持人曾顯雄
計畫執行時間96年03月-96年12月
研究經費788.8仟元
  • 計畫目標:

    針對我國台東蘇鐵保留區的白輪介殼蟲及國內不同生態捿地中不同種類之介殼蟲或粉蝨之寄生真菌進行採集,並進行分離、培養與鑑定。測定各菌株對白輪盾介殼蟲及粉蝨之病原性,並加以測定其寄主範圍後進行量產條件測試及最佳劑型研發。最後評估此等真菌性天敵對白輪盾介殼蟲或其它近似種害之防治成效,以作為實際推廣應用之參酌。
    1. 針對台東蘇鐵保留區內之白輪盾介殼蟲進行寄生真菌之採集、分離、培養與鑑定。
    2. 針對我國內不同生態捿地中不同種類之介殼蟲或粉蝨之寄生真菌進行採集,並進行分離、培養與鑑定。
    3. 測定各菌株對白輪盾介殼蟲及粉蝨之病原性。
    4. 測試窄域油或其它表面活性劑對昆蟲寄生性之侵染或粉蝨能力之影響。
  • 研究成果:

    執行成果摘要
    於台東延平鄉紅葉山區,台東蘇鐵保留區採集罹受白輪盾介殼蟲嚴重感染之台東蘇鐵之罹病枝條之枝葉,經濕室潤濕培養後,鏡檢枝葉上之白輪盾介殼蟲之若蟲、成蟲或盾狀蟲殼,並分離疑似有潛伏感染蟲體之蟲生真菌,或鄰近微棲地(microniche)個別生長之真菌,行純粹培養鑑定。目前已鑑定10屬之15種之真菌,其中Acrodontium crateriforme, Acromyces ingoldii, Fusarium cocophyllum, Nalanthamala sp. (=Rubrinectria olivacea), Paecilomyces lilacinus以及Tritirachium dependens較具侵染寄生昆蟲潛力,此等真菌在增殖後,以孢子懸浮液噴灑接種採自自然罹病蘇鐵枝條之白輪盾介殼蟲雌蟲上之若蟲或成蟲,或其尚未孵化之卵,於濕室室溫培養,初步結果顯示F. cocophium和P. lilacinus對白輪盾介殼蟲較具致病能力,但仍需更進一步重複接種確認。

    檢討與建議
    蘇鐵白輪盾介殼蟲體上疑似蟲生真菌之分離、鑑定
    自台東延平鄉紅葉山區蘇鐵自然保留區採集罹受白輪盾介殼蟲嚴重危害之台東蘇鐵枝葉,之白輪盾介殼蟲體上(圖一、A-D),分離出近16株之真菌(圖二),目前已鑑定出11種真菌(表一)。其中Acrodontium crateriforme, Acromyces ingoldii, Nalanthamala sp. (=Rubrinectria olivacea), Paecilomyces lilacinus以及Tritirachium dependens為台灣以前未曾記載之新紀錄種(圖、解析3-7),此等菌類以往曾被報導具寄生昆蟲之潛力。此外,亦由蟲體檢出多種之鐮孢病菌屬之成員,如Fusarium solani, F. oxysporaum,以及F. cocophyllum,此屬之真菌竟佔蟲體所分離之真菌之50%以上,成為優勢族群,這相當意外。Fusarium cocophyllum曾於梨山梨樹之介殼蟲被分離(黃、孫,1997),此次由白輪盾介殼蟲被檢出,其對白輪盾介殼蟲之致病性如何,則尚更進一步探討。
    白輪盾介殼蟲之原生地為亞洲中南半島之泰國。此蟲於泰國具有捕食性及寄生性之天敵:雙色出尾蟲(Cybocephalus nipponicus)以及寄生蜂(Barnowsk, 2001;Meyerdirk, 2002),此外,地迄今為止並無其它之寄主性微生物病原菌被報導(Meyerdirk, 2002)。
    William氏 (1970)報導曾在印尼輪盾介殼蟲(Aulacaspis tegalensis)蟲體發現被一種棕色之真菌所侵染,在侵染後此真菌會變得很堅硬,並完全覆蓋蟲體,此現象尤以天氣潮濕時最為顯著,但至目前為止,尚無進一步之詳細鑑定資料。但就由上述簡扼之資訊衡量,白輪盾介殼蟲上之蟲生真菌極少或無,縱使有亦和由台東蘇鐵介殼蟲上所檢出之疑似之蟲生真菌有所差異。設若此等新分離之蟲生真菌於實驗室內可侵染白輪盾介殼蟲,但於一向炎熱、乾躁、溼度不高之台東施用,是否可以獲致成功感染,則不無疑問。如何克服此種逆境所造成之瓶頸,則有待經過人工突變或遺傳工程之方法改良其遺傳特性。此外,窄域油被報導可部份有效扼殺白輪盾介殼蟲之能力,如何混合窄域油和所分離之疑似蟲生真菌共同使用,或許所具之協力作用,有助於提升後者之侵染能力(圖七)。
    疑似之蟲生真菌對蘇鐵白輪盾介殼蟲之致病能力檢測
    在噴灑各種不同疑似由台東白輪盾介殼蟲分離之蟲生真菌後,常有雄蟲或雌幼蟲死亡,由蟲體上長出菌絲(圖一、E-F)。但檢此等菌絲和其所產生之孢子,卻證實非原來所接種之各種不同之疑似蟲生真菌之真菌,為使實驗數據更為精確,排除其他真菌之污染造成實驗之誤差,也嘗試將健康潔淨之白輪盾介殼蟲之卵塊移置於健康之台東蘇鐵枝葉上,待其孵化取食後,再噴撒此等真菌之孢子。其致病性檢測,目前仍正在進行中。
    由台東蘇鐵嚴重罹受白輪盾介殼蟲(Aulacaspis yasumatsui , Takagi)蟲體上,至少已分離出50株以上之真菌,其中Acrodontium crateriforme, Acromyces ingoldii, Fusarium cocophyllum, Nalanthamala sp. (=Rubrinectria olivacea), Paecilomyces lilacinus以及Tritirachium dependens以往被報導具侵染不同昆蟲之能力,除F. cocophyllum外,其它五種亦為台灣之新紀錄種。此等昆蟲寄生菌對白輪盾介殼蟲之寄生能力和病原性,仍待更進一步探討。未來應繼續探勘於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自然保護區此等蘇鐵之白輪盾介殼蟲是否有更多尚未被發現之蟲生真菌資源,以便更進一步分離鑑定,並檢測其病原性,以供研發微生物防治劑之用。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1. 了解田間及自然棲地中介殼蟲及粉蝨受病原真菌感染之情形。
    2. 白輪盾介殼蟲為入侵外來害蟲,預期藉由本計畫了解各種介殼蟲及粉蝨中存在的真菌天敵。進而評估此等本土真菌天敵應用於林間防治白輪盾介殼蟲之可行性。
    3. 獲得白輪盾介殼蟲亦或其它具有重要經濟價值之介殼及粉蝨的真菌天敵。
    4. 了解介殼蟲或粉蝨病原真菌之最佳量產條件。
    5. 研發出介殼蟲或粉蝨病原真菌之最佳施用劑型。
回列表
瀏覽人次:393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