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北部福山地區亞熱帶雨林種子雨與喬木小苗短期動態之研究

:::
計畫名稱臺灣北部福山地區亞熱帶雨林種子雨與喬木小苗短期動態之研究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6年
受委託機關東海大學(負責人:程海東 校長)
計畫主持人孫義方
計畫執行時間96年03月-96年12月
研究經費930仟元
  • 計畫目標:

    為了解臺灣北部亞熱帶雨林種子雨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及喬木於小苗層級的更新狀況,於福山25 公頃森林動態樣區內進行種子雨的收集及小苗區的調查。自2002 年9 月開始至2007年12 月,每週收集種子網內之花、果實、種子等繁殖體,為期共275週;於2003 年2 月對小苗區內胸高直徑小於1 cm 的小苗調查,而後每三個月針對喬木小苗進行一次複查,至2007 年11 月止共完成19次的調查。計畫成果將用於分析瞭解福山地區物候變化、開花結果與氣候關係、苗木新增及死亡與環境因子之相關性等。
  •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摘要:
    研究期間共收到45 科75 屬94 種植物之落花落果、32,457 顆成熟種子;於植物組成上,種子數量最多的植物是九芎,其次為裏白饅頭果與江某。分析44 種植物之開花時間、28 種植物之果熟時間,64%的植物之平均開花時間落在4–7 月之間,68%的植物之平均果熟時間落在9–12 月之間,而平均開花時間之集中程度較果熟為高。95%的植物為每年開花、68%的植物為每年結果,僅有1 種植物的開花時間不規則、4 種植物的果熟時間不規則。在群落層級上,開花物候表現與3 個月前的低溫有顯著負相關,與每月月均溫增加量、每月平均降雨量有顯著正相關,而果熟物候與生長溫度指數於延遲時間3 個月時有最高之相關性,並且與每月平均降雨量有正相關。
    在小苗的新增上,2007 年以大明橘小苗的新增數量最多,其他種類的小苗則僅有少量的新增,並無記錄到新的小苗種類。在2003年記錄到的新增苗中,僅有1.5%的小苗存活超過4 年,其中以長葉木薑子有最多尚存活的小苗。4 年來,以山龍眼小苗有最高的平均生長量,而長葉木薑子則有1 棵小苗有最大的增加長度。在小苗的族群變動上,大明橘小苗在2006 年的5–8 月間及2007 年的5–8 月間皆有明顯的族群下降趨勢,這可能與某種環境因子的壓抑有關。

    檢討與建議:
    1. 分析福山地區44 種植物之開花時間、28 種植物之果熟時間,64%的植物之平均開花時間落在4–7 月之間,68%的植物之平均果熟時間落在9–12 月之間,而平均開花時間之集中程度較果熟為高。
    2. 在群落層級上,開花物候表現與3 個月前的低溫有顯著負相關,與每月月均溫增加量、每月平均降雨量有顯著負相關,而果熟物候與生長溫度指數於延遲時間3 個月時有最高之相關性,並且與每月平均降雨量有正相關。
    3. 以本年度分析成果來看,3個月前的環境溫度對於花果產生量有明顯關係,建議就花、果存在枝條時間收集資料,以加強前述分析成果的驗證。
    4. 目前將溫度視為一致的影響因子進行分析,建議將生物因子列入,例如先依樹種特性(如熱帶樹種、溫帶樹種)進行分類後再做分析。
    5. 目前已知前時期(time lag)溫度為影響花果表現的明顯因子,而最低溫度是植物生理表現的觸發因子之一,建議將最低溫亦列入分析項目當中。並建議可建立模式,以環境因子預測當年度樹種開花及結實的情形,作為未來採種規劃的參考。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1. 定期調查幼苗更新資料, 瞭解本地森林樹種幼苗庫消長,作為探討森林動態之依據與參考。
    2. 目前全球另有5國家6處樣區以相同研究方法進行監測,本研究可與其共同分享資訊、技術經驗、研究成果及人員交流。
回列表
瀏覽人次:426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