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黑熊於南臺灣之分布及棲地利用調查

:::
計畫名稱臺灣黑熊於南臺灣之分布及棲地利用調查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7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計畫主持人黃美秀
  • 計畫目標:

    棲息地的喪失及破碎化為現今保育大型食肉目動物最主要的議題,有效的經營管理野生動物遂繫於瞭解動物對棲息地的需求和預測其分佈。本研究旨在持續收集近年來(1990~2006)本島發現台灣黑熊的紀錄,同時藉由野外樣帶調查及部落訪查,建立南台灣地區台灣黑熊的地理分佈,以釐清實際可能影響此物種棲地選擇之因素。
  • 研究成果:

    利用基因演算(Genetic algorithm for rule-set prediction,GARP)法分析第一年度計畫所收集的黑熊資料所建立分佈預測模式顯示,台灣黑熊與早期研究的地理分佈上有縮減的趨勢,預測黑熊會出現的面積佔台灣本島之25.5%,其中56.4%於保護區系統內。野外於284 段密集調查的線段(長0.5 km 寬6 公尺)上,記錄101 筆黑熊痕跡,黑熊出現百分比為12.7%。黑熊於樣帶上出現的頻度以玉穗山區最高(41.7%),其次為關東松轆轆(37.5%)、中平林道(33.3%)、卑南橫斷(21.3%)、伊加之蕃(14.7%)、小鬼湖(4.5%)。旗鹽山、舊萬安-平和、崙天山區、雙龍-人倫、丹大山區於皆沒有發現任何熊的紀錄。結果顯示南橫公路以北的玉山國家公園,以及南橫以南延伸至雙鬼湖保護區的中央山脈區域,仍有連續大面積的黑熊分佈紀錄。樣帶上發現到黑熊痕跡的記錄於不同的海拔、植被、偶蹄類豐富度指標與調查樣帶預期的預期值皆呈顯著差異,此與Logistic 迴歸模式分析此三項環境變因可有效地解釋與預測台灣黑熊的出現的結果相似。台灣黑熊於海拔1000-2500 m,針闊葉混生林及闊葉林,以及偶蹄類相對豐富度中等以上(>10 排遺/0.5 km)的環境,有偏高的利用程度。雖然狩獵活動與黑熊記錄無顯著相關,然調查樣帶記錄到黑熊的百分比例及機率皆與抵達調查地點的時間以及偶蹄類豐富度皆呈正相關,顯示人為干擾可能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台灣黑熊的分佈。此外,三分之一的樣帶有紀錄到疑似非法狩獵的痕跡,而且仍於一些村落查訪到近期非法狩獵黑熊的記錄,顯示加強保育此數量稀少的種群免於非法狩獵及貿易的威脅有其必要性。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臺灣黑熊於南臺灣之分布及棲地利用調查 pdf pdf 檔案大小:3227KB 下載次數:962
回列表
瀏覽人次:422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