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栗淺山地區破碎化林地內小型囓齒目動物遺傳多樣性與其保育對策之研究

:::
計畫名稱苗栗淺山地區破碎化林地內小型囓齒目動物遺傳多樣性與其保育對策之研究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7年
受委託機關台灣生態學會
計畫主持人林良恭
  • 計畫目標:

    地景連結度的維護對於緩和棲地破碎化所造成的遺傳多樣性喪失和侷限的基因交流等負面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利用族群遺傳學輔助地景連結度的評估對於保育的規劃極有助益;但是,族群遺傳結構未必能完全反映出現存的地景連結度,而可能是過去歷史的影響。因此,需要地景變遷的資訊才可能正確的解釋遺傳結構與地景連結度的關係。為瞭解地景變遷對於地景連結度和族群遺傳結構的影響,對苗栗三義地區的地景變遷和當地刺鼠的地景遺傳學進行分析探討。
  • 研究成果:

    為解析三義地區地景變遷的格局與過程,數化、分析了1904、1977 和2001 年三個時期的地被圖。研究區域的森林在1904 和1977 年之間大幅增加,1977 和2001 年之間僅些微增加。1904 至2001 年之間林地區塊連結度大幅增加是因為人工大量種植相思樹和油桐以做為薪炭和榨取桐油的來源。但是,1977 至2001 年之間發展出高車流量的道路系統和沿路密集的建築區可能會降低森林的連結度。為瞭解三義刺鼠族群遺傳的空間結構,我們使用172 個AFLP 基因座來量化個體的遺傳變異。分子變方分析顯示高速公路東、西兩側區域間和區域內的樣區間存有細微的遺傳分化;分派檢定亦顯示出區域和樣區間的基因交流有所侷限。空間自相關圖展現出樣區內的遺傳結構呈梯度變化,而跨越樣區或區域間的遺傳結構隱含階段式的梯度變化。Wombling method 則檢驗出研究區域有顯著的遺傳界線,將這些界線與1904、1977 和2001 年的地被圖套疊,發現2001 年的地景障礙位置較接近這些遺傳界線,原因可能為近期發展的道路系統和密集建築區減少了樣區間基因交流的機會。
    以遺傳學估計個體散佈的方法結合最小成本路徑(LCP)分析可以有效的評估間接估計的基因交流和地景連結度的關係。但是,若缺乏對研究物種散佈行為的瞭解,將會降低LCP 分析的效力。因此,將棲地適宜性模式整合至LCP 分析中,以避免缺乏對研究物種散佈所需的知識而造成LCP 分析中時常面臨的主觀加權問題。利用刺鼠的捕獲資料和生態棲位因素分析來建立研究區域中刺鼠棲地適宜性分佈模式。我們轉換模式產生的適宜性地圖以用於LCP 分析中較為客觀的成本加權。些微增加的Mantel 相關顯示經由等級加權的適宜性地圖產生的LCP 距離,比直線距離較能解釋地景連結度與遺傳距離的關係。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以此整合地景變遷、地景遺傳、棲地適宜性模式和最小成本路徑分析為一的研究可以較客觀的評估地景連結度,同時也產生有關適宜棲地分佈、潛在散佈路徑位置和生態廊道設置點等豐富的資訊,可提供區域遺傳多樣性保育和地景規劃、設計使用。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苗栗淺山地區破碎化林地內小型囓齒目動物遺傳多樣性與其保育對策之研究 pdf pdf 檔案大小:2077KB 下載次數:1273
回列表
瀏覽人次:42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