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政府資訊公開 > 研究報告 (計畫成果) > 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神秘湖濕生演替之研究(2/2) 跳過此子選單列請按[Enter],繼續則按[Tab] 列印 分享 Facebook gplus twitter plurk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神秘湖濕生演替之研究(2/2) ::: 計畫名稱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神秘湖濕生演替之研究(2/2)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7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宜蘭大學 計畫主持人陳子英 計畫目標: 本計畫之目的是調查台灣北部南澳闊葉樹自然保留區神秘湖淺湖生態系在脈衝機制下的演替,經由湖沼脈衝機制的模擬、植群動態的野外調查與分析及保留區內白腹游蛇的族群動態與週期變化這三個不同的研究,探究脈衝機制對淺湖的影響。 研究成果: 集水區水文系統模式整合於同一系統模式中,以雨量資料進行水文模式模擬神祕湖水位變化,模擬結果於實際水位大致符合,在平日(非暴雨)時期的模擬水位之均方差為0.03m,而暴雨時期為0.07m。經結合湖沼生長模式與脈衝機制,分別針對有或無脈衝機制兩種狀況進行模擬,結果未考慮脈衝機制時,植物生長最終將佔滿整個湖域;而考慮暴雨颱風之脈衝機制時,植物生長面積則時有消長,但不至於佔滿整個湖域,顯示如果持續受到颱風或暴雨之影響,則神祕湖湖沼演替應不至於淤積,朝向路化方向前進,而是會在淺湖濕地與陸化的兩種狀態間擺盪,呈現脈衝穩定性之循環式演替。 植群在湖域上設置8條樣帶,由2005年8月到2008年1月間進行七次調查,經降趨對應分析及雙向指標種分析法進行分析與植物社會分類,依水深分為高草、混生、挺水、沉水及浮水五個植物社會。當生育地遇到干擾(脈衝現象)時,浮水植物社會(如青萍、滿江紅)之覆蓋度明顯下降,可作為對脈衝現象下的指標植物型;馬藻之數量於干擾出現後有增加的趨勢。年度內植群轉換率(相異性)以高草、混生、挺水及浮水植物社會之數值較低,沉水植物社會之相異性數值較高。藉由水位變化的結果推測神祕湖湖沼因受到暴雨形成之脈衝干擾其生育地朝退化演替的方向前進,其中青萍—滿江紅型浮水植物社會並形成循環式演替,經與年度內水位變化的翠峰湖相比較,有脈衝的湖沼,在多樣性上會較年度內水位變化大的湖沼高。 自2007年四月份起至2008年三月底止,以每月進行一至二次調查,於神祕湖的出水口眼子菜區進行夜間調查,期間由於調查樣區水位下降、優養化及颱風沖刷的干擾,共計發現白腹游蛇29隻次,捕獲13隻,調查到的隻數明顯低於前一年,但調查期間在湖域中然可發現為數不少的白腹游蛇活動於其中,由於已標記的個體回收率太低因此無法進行族群量估算。但就這兩年累積的資料來看,最大雌蛇的體型大小等級及懷孕母蛇的體型大小與所懷的窩卵數,神祕湖族群均遠小於陽明山竹子湖及福山植物園水生植物池兩地,但體質量狀況卻優於其他兩地,根據國外文獻報告,洪氾大水會將大體型個體沖走,僅留下體型較小的個體,推測神祕湖的白腹游蛇體型偏小、窩卵數偏低的原因,是洪氾現象所形成之天擇壓力而產生的,至於此一壓力是否已經明顯存在於遺傳特性上,則有待後續研究探討。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整個白腹游蛇的族群、植群型的變動特性可做為脈衝現象的指標,但仍應持續監測,以作為相關的淺湖生態系經營管理之參考訊息。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神秘湖濕生演替之研究(2/2) pdf 檔案大小:1210KB 下載次數:1695 回列表 瀏覽人次:522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