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坑溪棲地變遷與生物多樣性之研究

:::
計畫名稱烏石坑溪棲地變遷與生物多樣性之研究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7年
受委託機關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計畫主持人湯曉虞
  • 計畫目標:

    921 大地震後中部地區上游集水區土壤鬆動,水質一直處於嚴重干擾狀況仍未改變,魚類及水生昆蟲資源仍比以往要少。本計畫針對溪流環境、水質、底質石及水域生物進行調查,調查期間自2007 年3 月至2008 年2 月6 次為止。水質調查結果為:水溫14.3~23.1℃;濁度0.61~79.37NTU,最高值出現在乾季,最低值出現在雨季;溶氧5.85~9.72mg/L;電導度373~575μs/cm,隨水量豐枯變化呈現季節變動情形,另921 地震後電導度與地震前差距約200μs/cm,原因有待進一步探討;pH 7.29~8.54。水質分析發現硫酸根離子不論是天然林區或是農業開墾區均比地震前增加2-3 倍,是否與本集水區具硫磺溫泉或是與農業活動有關?值得繼續追蹤探討。
    本計畫已針對溪流環境水文、水質、底質石及水域生物進行調查,就調查資料與過去比較分析,探討環境變遷原因及棲地復育之可能策略並建立生物資料庫,亦已針對工作站相關人員進行一梯次之「溪流生物資源調查技術研習」。
  • 研究成果:

    水文及底質調查:平均流速0.17~0.69 m/sec,平均水深12.82~28.82 cm,平均流量0.13~2.53 m3/cm。4測站中以烏石坑溪與大安溪匯流口平均流速與平均流量最大。底質組成由上游至下游排列來看,4測站皆以巨石為主要河床底質,是為上游河川底質之組成型態。
    生物調查共記錄有魚類4 科7 種;蝦蟹類1 科1 種;水生昆蟲7 目24 科;兩棲類3 科8 種;爬蟲類5 科7 種;鳥類繁殖季21 科37 種,非繁殖季18 科34 種;植物蕨類植物20 科 37 屬 63 種、裸子植物1 科 1 屬 1 種及被子植物85科 255 屬 372 種,其中雙子葉植物71 科 198 屬 295 種,單子葉植物14 科 57屬 77 種。烏石坑溪歷經1999 年921 大地震影響,初期2000 年至2005 年在烏石坑溪及乾溪主流集水區崩坍情況嚴重,期間之豪雨沖刷形成之土石流直接或間接影響水生物存活,陸域生物物種數雖有減少但不明顯,而生物量減少者如哺乳動物,水域之物種數及數量減少者如魚類、蝦蟹類及水生昆蟲等,另分布範圍縮減如鯝魚,顯示烏石坑溪之棲地尚未穩定,因此建議在該區域棲地尚未穩定前不宜大規模干擾(施工),因為施工所造成之效果有限且長期之影響小,但可能延長其回復期。
  • 結論與建議:

    1. 烏石坑溪歷經1999 年921 大地震及連續幾年颱風豪雨影響,大面積土石崩坍,河床堆積,這現象直到2005 年才減緩,部分河段出現河道往下刷深的情形,顯示才開始進入回復期,距離穩定期尚有一段差距。
    2. 水質分析發現硫酸根離子不論是天然林區或是農業開墾區均比地震前增加2-3 倍,是否與本集水區具硫磺溫泉或是與農業活動有關?值得繼續追蹤探討。
    3. 水質分析氮離子濃度比地震前小1~2 倍,這可能是崩坍地面積大,而植物更新吸收大量氮離子所致。因此在新崩坍地使用人工造林的方式復育與自然更新間效果比較值得進一步研究。
    4. 地震後鯝魚分布範圍較地震前少了3 km 河段,以目前之資料來看可能受水文、水質及棲地(缺乏深潭)尚未穩定之綜合性影響所致。因此建議在該區域棲地尚未穩定前不宜大規模干擾(施工),因為干擾所造成之效果有限且無長期之效果,但可能延長其回復期。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烏石坑溪棲地變遷與生物多樣性之研究 pdf pdf 檔案大小:2348KB 下載次數:2297
回列表
瀏覽人次:438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