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繁殖鳥類之長期監測與天敵類型調查(1/3)

:::
計畫名稱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繁殖鳥類之長期監測與天敵類型調查(1/3)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7年
受委託機關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計畫主持人姚正得 研究員
  • 計畫目標:

    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自2007年起逐步轉型為自然教育中心,除了延續森林遊憩、環境保育的目標外,並藉由活動參與、體驗及解說服務的方式提升參與民眾對於自然環境的了解與關懷,達到環境教育的理念。藉由鳥巢箱的設置,使遊客來到奧萬大地區能實地觀察到鳥類的繁殖習性,鼓勵民眾在休憩的同時也能體驗賞鳥的樂趣,而多年來持續累積的豐碩研究成果,除了充實特定鳥種之生活史及生殖生物學外,亦是應用於生態解說及環境教育最適地適宜的教材之ㄧ。
  • 研究成果:

    2008年度的野外工作自2月底開始,每隔5-7日進行一次全面性的鳥巢箱巡查;對於有築巢跡象的巢箱,則縮短探巢間隔,以每隔2-3日巡查一次的方式執行。3月初開始發現有鳥類利用鳥巢箱築巢,以迄8月底止共計有青背山雀、黃山雀及棕面鶯等三種鳥類利用鳥巢箱築巢繁殖,總計42巢的繁殖觀察紀錄中,包括青背山雀20巢、棕面鶯16巢以及6巢黃山雀。在既定的巢箱監測之餘,同時於園區範圍內觀察其他鳥種的繁殖狀況,本年度另外發現了多處台灣藍鵲、台灣紫嘯鶇、小剪尾、繡眼畫眉及白氏地鶇等鳥種的巢位,亦予以記錄監測上述鳥種的生殖狀態。
    青背山雀第一階段的生殖於3月初開始配對築巢,3月底起陸續下蛋,4月中旬至5月初進入育雛期;5月中旬,部份生殖對開始第二階段的繁殖,至6月底育雛結束,繁殖期比往年稍早結束。青背山雀的孵卵期為13.5±1.0天(N=14),育雛期為19.5±0.8天(N=6),每窩產卵數為5.3±0.9枚(N=20),卵的孵化率為81.9%。今年青背山雀孵卵期階段成功率為0.81、育雛期階段成功率為0.66,繁殖全期的生殖成功率則為0.53。
    3月中旬始觀察到棕面鶯有啣巢材的繁殖行為,至4月間各巢開始產卵,育雛期主要在5月份;自6月起部份生殖配對進入第二階段的繁殖,到7月下旬本年度的繁殖才告一段落。棕面鶯的孵卵期為16±1.8天(N=6),育雛期為15天(N=1),每窩產卵數為4.4±0.6枚(N=16),卵的孵化率為73.2%。其孵卵期、育雛期成功率以及全期的生殖成功率分別為0.87、0.64及0.56。
    黃山雀自4月7日起發現有築巢行為, 總計4巢的親鳥在約略相同的時段內相繼產卵及育雛,惟均於育雛階段失敗;另有2巢於5月中進入第二階段的繁殖,至7月初繁殖期結束。本年度總共記錄到6巢完整的黃山雀生殖紀錄,為2002年開始系統性監測巢箱生殖狀況以來發現最多巢的一年。孵卵期為15.5±0.8天(N=6),明顯低於往年的平均值(17.8天),每窩平均卵數為4.8±0.8枚(N=6),而卵的孵化率為93.1%,是三種利用巢箱繁殖的鳥種中最高者。黃山雀本年度孵卵期、育雛期以及繁殖全期的生殖成功率分別為1、0.28及0.28。
    育雛期間共針對15個青背山雀鳥巢、3個棕面鶯鳥巢以及5個黃山雀鳥巢進行育雛行為與食性的觀察錄影,分別收集了460、77、162個小時的巢內育雛觀察紀錄。親鳥餵食的頻度分別為10.7、9.7及7.5次/小時;三種鳥類的育雛食物皆以鱗翅目(合併成蟲及幼蟲)昆蟲佔最大比例;棕面鶯育雛的食物的大多小於喙長,青背山雀及黃山雀則多以介於喙長及一倍喙長大小的食物育雛。在可判別雌雄個體的巢內行為觀察中,青背山雀及黃山雀親代的餵食比例都沒有呈現出特定的性別差異趨勢;然而,除青背山雀的理巢行為可以觀察到極小比例有雄鳥參與外,其餘黃山雀的孵雛、理巢以及青背山雀的孵雛等親代照顧行為觀察全數來自於雌鳥。
    分析2004-2008年間繁殖失敗的83個巢箱,黃山雀在繁殖失敗總巢數/觀察總巢數的比例上最高,達到89.5%,顯示5年中僅有一成多的黃山雀巢繁殖成功,是所有利用巢箱繁殖的鳥種中失敗率最高的種類。綜合全部巢箱,在孵卵階段失敗的巢數佔22.9%,遠比育雛期低的多。進入育雛階段後,因天敵掠食而導致繁殖失敗的比例達51.2%,所有可判識的被掠食巢,又以蛇類為最主要的掠食者,此外還觀察過舉尾蟻、寄生蜂等掠食物種。
  • 結論與建議:

    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利用鳥巢箱鳥類之生殖習性調查及監測計畫自2005年執行迄今5年,透過繁殖季期間研究人員定時的巢箱巡查以及巢內錄影觀察的輔助,幫助我們得到青背山雀、棕面鶯、黃山雀及茶腹鳾等四種較常使用巢箱的鳥種之生殖生物學的基礎資訊,並記錄了許多在野外難以觀察到的生殖行為現象。尤其是青背山雀及棕面鶯,每年都有10對以上的繁殖配對使用巢箱,並呈現出較穩定的生殖成功率,因而累積了相當多且連續的生殖行為觀察資料,非常適合以上述兩鳥種為主要研究對象來進一步探討其生殖生態及配對系統方面之學術研究。此外,對於黃山雀、茶腹鳾及台灣藍鵲等特有種或特定鳥種的生殖及行為觀察也應持續累積紀錄,以充實我們對上述鳥種的生物學知識並監測其族群的動態變化。以下根據歷年來資料的彙整及發現的現象提出幾項未來可以持續觀察探討的方向。
    1. 奧萬大地區設置鳥巢箱已有十數年的歷史,2002年起開始進行系統性的繁殖監測觀察及資料收集,迄今已累積豐碩的研究成果,是台灣地區極少數能夠在固定區域針對特定鳥種進行長時間族群監測與研究的計畫。若能建立奧萬大地區繁殖鳥類的長期監測機制並且持續收集累積資料,將有助於探討大時間尺度的研究,例如自然環境變異或氣候變遷對於物種族群增減及分布上的影響。
    2. 黃山雀是奧萬大地區除了青背山雀及棕面鶯外,另一種利用巢箱進行繁殖的重要鳥種,雖然繁殖的數量不若前兩者來的多,但每年均可穩定地觀察的到。2004年以迄2008年間,總計觀察到19巢的黃山雀利用巢箱繁殖,然而,這5年來僅2巢繁殖成功,生殖成功率還不及兩成,是奧萬大四種利用巢箱生殖的鳥類中最低的。探究其繁殖失敗的原因,雛鳥遭到天敵掠食約佔了近一半的比例;此外,將近四分之ㄧ的失敗巢則是幼雛原因不明地消失,其肇因亦不外乎與天敵的捕食或人為捕捉有關;因而若能有效地在育雛期間降低巢箱被掠食的機會,對於提升黃山雀的繁殖成功率應有其助益。黃山雀是台灣4種山雀科留鳥中唯一的特有種,亦是族群數量較不普遍的一種,不僅深受賞鳥者矚目與期待,其獨特鮮麗的羽色、悅耳的鳴聲相信亦足以作為奧萬大地區推廣自然生態觀察的標的物種之ㄧ。黃山雀每年利用巢箱繁殖的情形雖然尚稱穩定,但族群量及生殖成功率卻始終偏低,明年若能夠特別針對所有黃山雀的巢箱進行繁殖全期的錄影監控,除了可以持續收集完整的生殖生物學資訊外,亦能協助我們較精確地判斷掠食者的種類,以期能進一步研擬防禦掠食者的策略,或是設置能有效防止天敵入侵的設施。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繁殖鳥類之長期監測與天敵類型調查(1/3) doc doc 檔案大小:988KB 下載次數:656 pdf pdf 檔案大小:1215KB 下載次數:853
回列表
瀏覽人次:419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