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蘇澳地區海岸防風林變遷與復育之研究(2/2)

:::
計畫名稱宜蘭縣蘇澳地區海岸防風林變遷與復育之研究(2/2)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8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宜蘭大學(負責人:江彰吉 校長)
計畫主持人卓志隆
計畫執行時間98年05月-98年12月
研究經費495仟元
  • 計畫目標:

    由宜蘭縣蘇澳鎮海岸社區、無尾港社區等二地區之由該地區歷次航測照片判釋防風林林相變遷、林相組成結構與林木生長等調查評估木麻黃防風林變遷,並由林分樹種更新適應能力分析等資訊,同時與緊鄰防風林之社區居民訪談對防風林的認知與參與,探討共同建構海岸防林營造復育模式與可行性。
  • 研究成果:

    1. 執行成果摘要:
      1. 以歷年航照判釋防風林變動。
      2. 現存木麻黃林木形質變化分析。
      3. 防風林植物組成結構與林木生長分析。
      4. 木麻黃種子直播試驗。
      5. 辦理社區訪談與問卷調查。
    2. 討論
      1. 防風林林分屬性變動
        • 南澳防風林內的闊葉樹混合林面積比例隨著時間變化逐漸下降,而颱風則會加速混合林面積的下降比例。
        • 歷年防風林的受害程度明顯以北邊大於南邊,在92 至95年間的變化更為明顯。
        • 南澳防風林內的草本植被覆蓋面積逐漸增加,且在颱風造成較大孔隙的狀況下,增加的比例更高,而在大孔隙下的喬木可能有恢復的困難。
      2. 木麻黃生長與形質現況調查
        • 在南澳防風林內的木麻黃喬木有較高的枝下高,且這樣的現象是分佈在防風林各處,推測導致這樣現象的原因是因為防風林受到外界干擾的影響,使木麻黃的枝條造成修枝所導致。
        • 防風林內的分佈大徑級的木麻黃喬木皆集中在第二樣帶,靠近研究地北方的地區,而該區域的樹高卻沒有比一般徑級的木麻黃來的高,且該區域內的喬木與其他位置相比數量較少,故該區域的木麻黃應有受到外界干擾,而導致大徑木的木麻黃生長不佳。
        • 防風林內的木麻黃分佈主要在第四樣帶中部,即防風林靠近南邊處,數量多且較為集中,而該區域內有相對較多樹高較高的喬木,故該區域的木麻黃受到外界干擾的強度應該較低,亦或者較集中的木麻黃群聚現象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較高。
      3. 防風林植物組成結構與林木生長
        • 颱風對防風林內的喬木、灌木及幼木都造成負面影響,數量與覆蓋度下降,而灌木與幼木在第二年度時會再恢復部分的覆蓋面積與數量,但喬木在面對颱風過後卻無法迅速的恢復至原本的數量與樹冠覆蓋面積。
        • 防風林內的草本與藤本植物能夠在環境出現空隙的時候快速的佔領擴展覆蓋面積,但在該防風林內的草本植物較藤本植物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故草本植物在三次調查的覆蓋度中逐漸增加,而大部分藤本植物則在9806 調查時覆蓋度有明顯下降。
        • 防風林內的幼木數量以銀合歡明顯較高,而銀合歡的毒他作用可能是造成其他闊葉樹幼木數量明顯較低的原因。
        • 防風林內的喬木會隨著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損傷程度。靠近開闊處或無前方阻檔物的喬木較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侵擾,樹冠透視度較高。
        • 防風林中部的喬木僅有木麻黃順利生長成樹,故木麻黃對海岸防風林的適應性應高於其他喬木;草海桐與林投兩種灌木在該防風林內面對強烈干擾後皆可恢復部分覆蓋面積,具有可逆性,故對該環境的適應能力佳。
      4. 木麻黃種子直播試驗
        • 在不同樹冠鬱閉度程度下進行的木麻黃種子直播試驗結果,之間並無顯著差異,而這應是該防風林內的木麻黃林份稀疏,造成不同鬱閉程度之間無法有明顯差異所導致。
        • 在不同地被處理下進行的木麻黃種子直播試驗結果,三個處理間皆有顯著差異,其效益排序為覆稻>裸土>未處理。故進行地被處理的確可以增加木麻黃種子的發芽機會,其中又以覆稻對木麻黃種子的發芽更有助益。
      5. 社區問卷結果分析
        • 海岸社區居民對防風林的環境識覺
          • 海岸地區人口老化,本研究實地訪問調查之結果從事農漁業的居民,不僅感受到居住在沿海地區防風林的重要性,更因為職業的關係,他們更加能夠體會到防風林其他重要之功效。因為海岸社區是個移民社會,而土地面積資源有限及不足,使海岸社區居民疑慮擔憂這樣的變遷影響,居民很擔心憂慮海岸防風林一但消失這樣的變化,造成養殖業和農作物、生命財產的損失,特別是在九十五年龍王颱風之後,造成整個防風林的結構被破壞殆盡。一致性認為:海岸建防風林建立的重要性,對於保障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是不容忽視的。許多原本綠意盎然的防風林逐段被大海吞噬,海岸線不斷往內地擠壓,防風林倒了。對防風林的衰老與死亡這樣的變化,會影響到社區的安全,擔憂生命財產的損失進而會去積極參與維護海岸防風林的各項活動。
          • 由於沿海地區的就業機會不高,居民的收入相對也較低,加上近年來氣候的變遷,沿海地區的農地飽受影響而無法繼續耕種,因此的居民更認同海岸林防風效果及海岸建立的重要性,也十分清楚海岸防風林的功效,以及對於保障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是不容忽視的。海岸防風林的建立,與當地居民有著一層層相依的關係存在亦可驗證居民對防風林可以保障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極高共識。
          • 根據耆老所訪談的紀錄,他們記憶中防風林是已經存在的,但是歷年來海岸的侵襲之後有陸續損毀。海岸社區的民眾在傳統上遺留下來一個很重要的文化習俗,透過公工制度延續下去的集體行動,防風林營造是由社區的建設委員會跟縣市政府反應,透過縣市政府來配撥苗木,交給建設委員會來發動海岸社區居民來種植木麻黃。不同的訪談人物也提到說他們有時候也是有領到工資的,有時是義務的種植,溯及到民國五十幾年就有木麻黃營造的事實,在當時他們的印象中木麻黃的營造是非常成功的,以致於木麻黃長的非常美麗,甚至還有提到,在木麻黃底下還有副產物的收穫,當然也有民眾反應說近幾年木麻黃破壞的情形跟人為的砍伐是有關係的,或是因為林木老化的情形或者是人為蓄意破壞,但很明顯可以看見木麻黃不斷變遷。
        • 海岸社區參與公共事務與集體行動 海岸社區土地開發的歷史背景及墾荒過程,使公工制度的延續到參與社區裡面堤防的修築、海岸防風林的種植、水圳的修築、甚至海岸大橋每年的修復,都是透過公工制度的延續上所帶動整個社區每個人平均的付出參與公共事務。以致海岸社區的居民他們凝聚力和集體行動是非常強烈的。有九成四以上民眾認同海岸社區靈魂人物為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社區內的組織如社區發展協會或是社區委員會等,對於社區林業計畫的推動有很大的影響,社區組織內領導人的理念與想法往往會影響整個社區的動態,社區組織內的領導人就成為關鍵性人物,他們的角色是社區林業計畫推動的社區代表,他們的想法或對社區林業計畫的理念會影響到整個社區的未來發展,也會間接影響到社區居民參與計畫的權益。在農漁村的社會結構中,行為者因為互動頻繁,透過彼此的互動,個人與團體間的行為與決策不再是單純的經濟理性的問題,而是會受到既存的社會關係與連結所影響。可以從經常參加協天廟的宗教節慶活動而且很積極行動來落實。例如願意參與整理社區的環境清潔整理活動及樂意參加社區的各項志願性服務,以致於他們集體行動跟社區的意識串連出來在工作行動上來講,有一致性,凝聚力非常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固有農村社區結構下的社會關係有助於維繫與刺激參與以及共識。
          海岸社區居民同質性高、社會關係直接,互相合作頻率高,故社會凝聚力強具有強烈的認同。因為社會關係中所建構的信賴、都是經過長時間的互動所累積的行動先決要件。社區居民間的社會特徵必須要透過某種制度的關係來強化,如何善用這些人際間的社會社會特徵,並將其與公共利益相結合,將是營造社區林業成功的關鍵所在。
        • 海岸社區對參與社區林業計畫想法 海岸社區從95 年起連續三年參加「社區配合植樹綠美化補助計畫」發動社區環保義工及住戶植栽與後續維護。積極鼓勵民眾參加植樹認養藉以凝聚社區參與共識,透過課程培訓培養居民對環境的認同,進而凝聚社區居民向心力居民對社區環境綠化活動熱心參與、積極投入因而榮獲95 年全國綠美化模範社區接受表揚。從多次的訪談中,可以簡單歸納海岸社區民眾對參與社區林業想法:林務局能提供他們樹苗種樹認養綠美化及撥錢辦活動。就參與社區林業跟社區營造,建立永久夥伴營造海岸林的部分他們沒有太多的直接想法。如果參加社區林業的長遠及目標及實質對社區是沒有利基時,如同描繪了美好的未來遠景,畢竟需要時間、人力與金錢長期投入。可是實際上民眾參與的動機所關心是社區林業計畫是否可以立即提供經濟發展的效益。因此可以了解大部分社區居民期盼對於參與「社區林業」計畫執行及期盼其重要目的為能給予協助社區產業發展,提供社區改善經濟,增加收入。對海岸防風林的維護是否可以透過目前社區林業的方式來參與:可以佔總比例76.36%,對社區林業計畫的資訊與理解是林務單位宣導總比例有76.36%同意不謀而合可以印證社區居民將「社區林業」計畫與綠美工作劃為等號。
        • 夥伴關係之建立 經濟誘因的建立是我國社區林業持續推動之必備要件(王鴻濬,2008)。問到願意花錢去維護海岸防風林只有43.64%同意與非常同意,而林務局將海岸防風林交給社區養護,願意來認養比例非常同意及同意49.09%。可以看出海岸社區51%認為居民對海岸防風林的管理是屬於政府部門要負責管理,並認為林務局還要對海岸防風林投入更大的人力及經費與認為林務局要支付社區參與防風林養護工作的工資有一致性。夥伴關係的進展不是一蹴可及的過程,需要經過不同階段的磨合才可能漸入佳境,而責任分配恰當與否和__________角色扮演的適切性及夥伴的能力培養等,也會直接影響到夥伴關係;最後夥伴間彼此的溝通與協調管道順暢與否,更是成功的夥伴關係的重要指標。夥伴關係的運作需要長時間的經營,才可能有所進展。社區林業計畫藉由融合環境價值與民眾需求,主動協助民眾、與民眾結合,引起民眾的共鳴,讓民眾肯定林務單位。能落實三生(生產、生活與生態),考慮社區居民的生活,並運用夥伴關係與社區民眾共同管理地方上的森林資源,才能達到雙方積極信賴的互動關係與共同維護管理生態環境的目標。
    3. 建議
      • 防風林林分屬性變動
        • 南澳防風林內的闊葉樹混合林面積逐漸下降,故對該防風林進行復育動作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 防風林內的大孔隙地以草生地為主,故在該區域內可進行喬木的復育栽植工作,增加喬木的覆蓋面積亦加強防風林之效益。
      • 木麻黃生長與形質現況調查
        • 在南澳防風林內靠近北邊的區域受干擾因子的影響較大,故在進行復育工作時,該區域需特別加強復育工作,如栽植密度較高或者防風及鹽害的工作要更加強。
        • 防風林內的木麻黃喬木分部較集中時,受外界干擾的抵抗能力應該較強,故進行復育栽植工作時,栽植密度應該增加。
      • 防風林植物組成結構與林木生長
        • 在防風林的內部區域以具有毒他作用的銀合歡為主,可能是造成其他闊葉樹幼木明顯較低的原因,且銀合歡於該防風林內形質較差、平均數高亦較低,故可對該區域進行林相改良,提高其他闊葉樹種的比例。而改良的栽植樹種可以選擇對海岸環境適應力強的木麻黃,並配合當地環境中的母樹與種子庫如構樹與血桐,營造出複層林之防風林。
        • 草海桐與林投在面對外界強烈干擾時有可逆性,且生長快速,可作為防風林第一線植物,作為防風、鹽害的天然素材;而馬鞍藤與濱豇豆兩種地被定沙植物可存活在較靠近高潮線處,並且擁有生長快速覆蓋面積大的優勢,是適宜的防風林復育材料。
        • 在防風林內部的藤本植物會攀附在喬木上,特別是小花蔓澤蘭常在區域內造成大面積的覆蓋度,對喬木健康狀況不佳。建議應對防風林內的藤本植物進行除蔓工作,藉以增加喬木的健康生長。
      • 木麻黃種子直播試驗
        • 在地被處理部份,進行地面的整理的確可以增加木麻黃種子發芽機會,又覆稻樣區的木麻黃種子發芽率更佳,故此結果做為後續研究或海岸復育的參考依據。
        • 在南澳防風林內的木麻黃種子直播試驗雖有記錄到苗木的發芽,但可能受撒播時間不當影響而結果不佳,建議可以提早撒播時間,如至早春或者冬末進行,如此可避免初生幼苗面對炎熱乾燥的環境,亦可增加發芽的木麻黃幼苗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 社區對防風林之環境意識
        可考慮透過讓社區林業計畫訓練培養社區居民專業能力及人材,同時政策修訂讓社區居民承攬獲得直接的經濟收益,由當地社區團體優先議價承包。內容可包括防風林復育、巡護、苗木撫育、步道維護、漂流木清理、林木健康監測等建立成功的經濟誘因。海岸社區老年化,但實際環境與毗連防風林休戚與共,若能提供相當經濟誘因讓海岸社區居民認同進而參與認養防風林其參與社區林業意願將會提高。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宜蘭地區海岸防風林已建造多年,本處亦自91年度起加強辦理海岸林復育工作,以期發揮穩定臨海社區環境的功能,然而長期的海岸環境與氣候效應,對防風林的衝擊導致劣化現象,相對危及自然環境及鄰近社區,社區區居民對此亦相當重視。
    本研究有助於瞭解宜蘭地區海岸林之變遷緣由,林相組成結構現況與林木生長資料,評估木麻黃防風林變化程度,並藉由林分土壤環境分析與樹種更新適應能力分析等資訊,加以鄰近社區居民訪談調查對防風林的認知與參與,探討共同建構海岸防林營造復育模式與可行性,未來更可供本處研擬防風林復育經營策略之參考,有利本處海岸林復育技術之改良,為健全造海岸林生態之重要課題。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宜蘭縣蘇澳地區海岸防風林變遷與復育之研究(2/2) pdf pdf 檔案大小:1892KB 下載次數:1054
回列表
瀏覽人次:41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