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杜鵑與西施花的無性繁殖技術研究

:::
計畫名稱台灣杜鵑與西施花的無性繁殖技術研究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8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嘉義大學(負責人:李明仁 校長)
計畫主持人李明仁
計畫執行時間98年03月-98年12月
研究經費700仟元
  • 計畫目標:

    台灣原生杜鵑之無性繁殖技術研究。
  • 研究成果:

    1. 結果顯示,杜鵑植物生育地pH值低為酸性土壤,在植物體養分氮、磷、鉀、鈣及鎂離子含量也相當低。
    2. 扦插試驗結果顯示西施花及金毛杜鵑以農桿根群菌處理插穗其發根率較佳,其次以IBA 5000 ppm處理較佳;紅毛杜鵑於春季扦插時以農桿根群菌處理其發根率較佳,於夏季扦插結果以IBA 5000 ppm處理較佳,其次以對照組處理較佳;台灣杜鵑及森氏杜鵑在扦插繁殖試驗,其效果不佳,台灣杜鵑需經過較長時間 (四個月以上) 才會發根。
    3. 本試驗結果指出各接穗與平戶杜鵑砧木接合部位癒合情形不佳,呈現嫁接不親和台灣原生杜鵑自我嫁接結果顯示,金毛杜鵑受風災影響嚴重,試驗植株多處招風折,無法判斷是否自接成功;森氏杜鵑自皆結果為最佳,存活率達 50%,接合部有癒合組織形,且有新葉生長;台灣杜鵑自接存活率為30%,嫁接接合部亦有癒傷組織形成;其紅毛杜鵑和西施花自接存活率則為0%。
    4. 此五種台灣原生杜鵑在空中壓條繁試驗裡,以IBA 2000 ppm處理壓條效果較對照組佳。
    5. 試驗結果顯示森氏杜鵑以扦插繁殖效果不佳,空中壓條效果較佳,其以IBA 2000 ppm處理時,春季效果較夏季佳,推測森氏杜鵑於空中壓條時需較長久的時間,才會達到良好的效果;其他四種原生杜鵑也皆以空中壓條繁殖較佳,而延長壓條時間,將更有利於得到較佳的發根率。
    6. 以三種無性繁殖:扦插、嫁接、空中壓條進行試驗,以空中壓條試驗效果最佳,可有效大量且快速獲得台灣原生杜鵑苗木,並可應用在復育台灣原生杜鵑之目標。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杜鵑花的繁殖方法可分種子繁殖和營養繁殖二類,種子繁殖主要應用於新品種的育成;營養繁殖則包括扦插、嫁接、空中壓條及組織培養等方式;但杜鵑種子繁殖生長緩慢至開花約需3~8年 (依種類不同),故大多以無性繁殖為主 (約一年可開花)。
    植物無性繁殖的後代具有母樹全部特性,能保存母樹的優良遺傳性狀,其中以扦插繁殖為杜鵑應用最普遍的繁殖方法,優點為只需要簡單的設備,即可在同時期大量生產相同遺傳形質的個體,沒有嫁接不親合性的干擾及後遺症,而且所需時間短,材料來源廣泛,容易掌握,為快速規模化生產中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嫁接繁殖杜鵑,主要用於不易以扦插或播種法繁殖的種類,且利用砧木發達的根系與對環境的適應力,加速接穗品種的生長、增殖與提早開花的時間;空中壓條繁殖是使連在母株上的枝條形成不定根,然後再切離母株成為一個新生個體的繁殖方法,常用於扦插不易發根的植物。
    應用無性繁殖技術復育台灣原生杜鵑。此法之優點可大量繁殖植物且縮短苗木育成時間,對於欲快速建立景點綠美化及觀賞區域,本計畫之研究成果將可提早無性繁殖苗開花提供觀賞之效益且可做為台灣原生種杜鵑育林技術之參考。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台灣杜鵑與西施花的無性繁殖技術研究 doc doc 檔案大小:16694KB 下載次數:523 pdf pdf 檔案大小:1729KB 下載次數:2745
回列表
瀏覽人次:388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