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合歡砍除造林更新對於銀合歡入侵抑制之影響(1/2)

:::
計畫名稱銀合歡砍除造林更新對於銀合歡入侵抑制之影響(1/2)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7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負責人:古源光 校長)
計畫主持人陳朝圳
計畫執行時間97年06月-98年12月
研究經費895仟元
  • 計畫目標:

    目前台灣本島許多的外來植物,在人為刻意的大量栽植及繁殖下,數量增加後,若未加以適當的經營管理,則可能擴散至野外,造成生態入侵,進而演變成植群社會之入侵物種,恆春半島的銀合歡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有些外來植物入侵成功的主要原因不是生態幅度,而是人為干擾破壞了原生植物群落所致(Kitayama and Muellerdombois ,1995),干擾越強烈,入侵越易發生(Duggin and Gentle ,1998;Petren and Case ,1998)。
    有感對於潛在入侵生物的背景資訊不足,再加上銀合歡生長快速種子結實量大,且會分泌抑制他種植物生長的含羞草素,排他性強,使得銀合歡在當地植群社會中成為優勢種,且快速入侵各種不同類型的生育地中,致使當地原生植物社會分布面積的減少,導致銀合歡大量逸出歸化於全島各地,普遍可見,入侵的情形日益嚴重(陳朝圳、鍾玉龍,2003;鍾玉龍、呂明倫,2006)。本計畫以達成下列兩個主要目標:
    1. 配合銀合歡砍除新植造林計畫,設置樣區觀測,評估其防治成效。進行現場調查,詳實地記錄新植造林的生長的存活率,並且觀測銀合歡再入侵的情形,監測新植造林後對抑制銀合歡入侵的過程,以調查之資料進行分析呈現實質的防治之成果,瞭解砍除新植造林的防治方法是否對抑制銀合歡入侵有顯著的影響。
    2. 銀合歡於各種土地類型皆能繁殖生長,因而導致物種入侵成功,肆虐於恆春半島的次生林,由於潛在入侵生物的背景資訊不足,有監測之必要性。想以長期監測的角度為出發點,應用不同時期的航空照片,從過去到現在的時間變化,定點觀測瞭解恆春半島銀合歡植群消長狀況,探討銀合歡的空間分布,再進一步以時間及空間變化的角度研究銀合歡長期以來的擴散速度。另外,研究恆春半島銀合歡與伴生的相思樹植群的分布狀況,探討相思樹會不會漸漸的取代銀合歡林,探究銀合歡是否有防治的必要性。
  • 研究成果:

    1. 不同砍伐方式對於造林成果之影響,結果以機械式大面積的翻土整地,對於銀合歡抑制是非常有效的,可避免造林樹苗在初期與銀合歡競爭,且先驅性的物種多為一年生植物,對於苗木並無立即性影響,然,大面積的機械整地對於當地的水土保持有短暫性的影響,及生物多樣性的疑慮,但可利用防風圍籬、植生木樁等穩固土壤及減少風害、鹽害。而各樣區受到莫拉克颱風影響後並無產生嚴重之危害,表示未來對於其它銀合歡入侵嚴重之地區應以大面積整地後再造林為最快速抑制其擴散的方法,並建議增加苗木種類及種植苗木時以將各樹種混合種植於造林地,對於未來更具有美化之效果。
    2. 大面積的砍伐銀合歡純林之後再進造林,因為無翻土整地,建議砍伐結束應把伐木移除現地,此法於砍伐時較容易,但如果沒有定期除草、除蔓等所有後期撫育,銀合歡再萌芽生長的機率是百分之百,必會前功盡棄。而保存原本大樹砍除銀合歡後再造林,此法對於苗木的存活率及生長率是較低,苗木死亡率及高且林木也生長緩慢,但透過地被物調查發現,有其它樹種可以自行於此更新,必須透過定期的撫育才可以抑制銀合歡的生長。造林樹種的選擇上,以木麻黃生長率及存活率最好,其次為相思樹、黃連木而其他適於此區的樹種包括,埔姜(黃荊)、土密樹、蟲屎、血桐、七里香等。只要透過定期的撫育,控制銀合歡與造林苗木的生長,多年之後就可抑制銀合歡的出現。
    3. 對於恆春半島土地利用的變遷情形,1982、1992、2003及2007年四期影像土地利用分類結果,研究樣區中,森林面積分布皆達40%以上,其中以尖山樣區最高,後灣地樣區較低;農作面積分布,以後灣及關山樣區較高,面積分布約有14%,大尖石山樣區居中,此區涵括畜牧草生地,其面積分布約有12%,尖山最低,農作面積分布只有4%。各土地利用型面積比例之時間變化程度1982~2003年大於2003~2007年,以1982~2003年間森林面積消長最大,主要原因為全民造林運動及銀合歡擴散。從歷史航照之土地利用圖中,可看出1992~2003年間有大型人為建設之土地利用出現,並且農作面積的消長,在尖山、大尖石山及後灣樣區有增加的趨勢,僅關山樣區面積下降,但四區皆以森林為地景主體。
    4. 銀合歡的擴散速率與情形從1982~2007年間,定點觀測的結果顯示,關山樣區有大遍的銀合歡分布,約佔關山樣區44.06%,是四區中銀合歡分布面積最廣的一區,銀合歡入侵擴散於後灣及尖山樣區約佔24.34%及22.38%,仍有大面積的分布,但情形較緩於關山樣區,銀合歡只佔大尖石山樣區約18%,此區受到銀合歡入侵影響較不顯著的樣區。大遍的銀合歡分布主要是因為早期種植瓊麻廢耕,提供了銀合歡良好入侵的基地。大尖石山此區地形為丘陵地海拔較高,緩坡處則覆有疏林(多以相思樹為主)或是草地,這一部分的土地利用目前以牧場草生地為主,牧草場持續經營的結果,造成大尖石山受到銀合歡入侵程度影響較小。 2003~2007年,銀合歡生長仍有持續的入侵情形,其分布面積仍逐年擴大。但是回顧其消長的情形,於2003後其增長的幅度減緩,在25年之間銀合歡面積雖持續的擴張,但目前佔四區總陸域面積的26%,銀合歡在25年之間的平均擴散速率,為3.55 ha year-1。
    5. 而透過銀合歡植群與相思樹空間分布以及銀合歡與相思樹競爭監測樣區面積轉移矩陣,證實銀合歡及相思樹有相互競爭及取代的現象出現,彼此相互轉移,從1992~2007年開始扣除相思樹轉變成銀合歡的面積,有1.11 ha~1.44 ha的銀合歡轉變成相思樹,能明顯的看出相思樹植群對銀合歡的入侵能共存,甚至有逐年取代的情形發生,若能用對方法加以防治,必能有效降低銀合歡族群的入侵擴散。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銀合歡入侵防治,應先對於土地利用型進行管理與監測,未被銀合歡入侵之土地應繼續維護,避免裸露地及荒廢地產生,如此能有效降低銀合歡每年入侵之擴散速率。
    對於已被銀合歡入侵之土地,應先評估分布範圍及土地內之物種組成,當銀合歡分布比例,達50-75%依據土地內物種組成判斷是否施行伐除,而分布比率大於75%時,應立即對銀合歡伐除,以植相變更方式,進行樹種造林撫育。
    對於砍伐後銀合歡木材,可考慮木炭、藝術品等林產利用,增加銀合歡木材之林產利用。
回列表
瀏覽人次:416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