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壽豐鄉台灣夜鷹生態研究(1/2)

:::
計畫名稱花蓮壽豐鄉台灣夜鷹生態研究(1/2)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7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負責人:張國恩 校長)
計畫主持人王穎
計畫執行時間97年07月-98年10月
研究經費1,480仟元
  • 計畫目標:

    1. 透過無線電追蹤,了解台灣夜鷹全年活動模式。
    2. 了解其棲地特性與繁殖生物學,作為將來預測分佈與經營管理的參考。
    3. 了解其食性,透過食餌動物的波動,間接告知社區民眾環境資源的重要性,同時,如何營造多樣化環境及減少農業藥劑的使用。
  • 研究成果: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夜鷹五大生態議題,分別是.數量波動(季節性變化、雌雄比例),.個體生物學(形值、換羽、活動範圍與高峰、鳴叫、食性與覓食行為、親鳥分工),.繁殖(領域建立與求偶、繁殖時間、繁殖生物學、幼鳥成長與移動、親鳥分工),4.棲地利用與5.近年族群狀況。
    根據觀察與捕捉資料,台灣夜鷹在11月~隔年3月(冬季及初春)數量明顯減少,且大部分的雌性個體不見蹤影,此結果與國內鳥類標本蒐藏庫的資料吻合。冬季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之ㄧ是個體往南遷飛。本計畫於非繁殖期無線電追蹤的9隻成鳥中,共有2雄2雌往南移動,移動距離最遠的是一隻往南約50公里雌鳥;然而也有5隻雄鳥一直停留在原處。
    台灣夜鷹鳴叫期為2~7月,鳴叫與否和溫度無明顯相關,但與降雨量呈負相關。繁殖期從3月起到6月結束,窩卵數2枚(n=26)。
    孵卵階段的失敗率為46.2%,失敗原因是受干擾與被掠食。以至少一隻幼鳥達17日齡為繁殖成功定義,繁殖成功率為46.2%。無線電追蹤個體中,有2隻雌鳥有二次繁殖(second brood)的記錄,且繁殖均成功。台灣夜鷹幼鳥雄雌性比為1.1:1。
    台灣夜鷹偏好在寬闊地、植生少的環境繁殖,繁殖期結束則會轉往農耕地或是產業道路覓食。活動範圍會隨著繁殖與否而有增減,在求偶時與幼鳥離巢時,成鳥的活動範圍較大,冬季與繁殖期的範圍則較小。活動高峰在剛入夜,凌晨溫度較低時,活動量降低。食性組成隨棲地、季節不同,以鱗翅目、鞘翅目昆蟲為主。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有利於本處對台灣夜鷹生態及棲息環境區域整體資源的了解。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花蓮壽豐鄉台灣夜鷹生態研究(1/2) pdf pdf 檔案大小:3505KB 下載次數:1998
回列表
瀏覽人次:487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