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取樣及其化學性質之分析工作(4/4)[98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
計畫名稱溪水取樣及其化學性質之分析工作(4/4)[98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7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臺灣大學(負責人:李嗣涔 校長)
計畫主持人陳宏宇
計畫執行時間97年11月-98年12月
研究經費1,350仟元
  • 計畫目標:

    本計畫延續上年度(民國96年)的研究工作,在全國11條河流之溪水進行取樣分析,研究全島各集水區在一年12個月中不同氣候條件下,其懸浮沉積物的化學特性變化,探討溪水中相關碳酸鈣成份之百分比,以及金屬元素和溶解態的含量,期能瞭解台灣各河川對於台灣周圍海域輸出陸源物質之化學組成的差異,並期進一步瞭解影響台灣河川主要離子與微量金屬組成差異的控制因子。
  •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摘要:
    台灣河川水體中主要離子濃度不僅各河川間呈現明顯的區域性差異,同一條河川亦隨時間呈現明顯的季節性變化。研究結果顯示二仁溪(南雄橋)測站的主要離子濃度為最高,曾文溪(新中)測站次之,此二測站河水中主要離子濃度普遍較其他測站為高,甚至於同一時期濃度可差距數十倍之多。因不同區域河川之主要離子濃度差異可能是由於各河川所處地區之母岩組成有所不同,故母岩經風化後釋出進入河川之主要離子濃度有所差異所致。河水中主要離子濃度隨季節呈現明顯的差異變化。氯及鈉離子多呈現夏秋季較低,冬春季較高的現象。硫酸鹽與鎂離子亦有類似夏低冬高的變化趨勢。鉀離子則因不同河川而有不同的變化,部份河川鉀離子呈現夏季較高的現象。河川中主要離子濃度變化的差異可能是受到河川流域之母岩組成、風化程度與降雨稀釋等因素影響所致。
    由歷年河川輸砂濃度資料可以得知,台灣北部的頭前溪流域在88年921地震後,颱風期間的單位輸砂濃度似乎有上升的趨勢,但該流域距離地震震央已超過100 km,因此地震波的效應是否對頭前溪流域有顯著影響,仍須其他資料加以佐證。在台灣南部的高屏溪流域仍可發現在921地震後,單位輸砂濃度有些許的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流域內造成大量沉積物的主要原因仍是颱風或豪雨事件。
    截至今年11月底前,本計畫已完成98年1月至98年10月以及部分98年11月之溪水樣品。因此,本次期末報告之數據節錄至98年10月為止。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本計畫對臺灣11條河川(15個水文測站)進行採樣及主要離子濃度分析,並比較空間及時間上的異同,可增進對臺灣河川特性的瞭解與認識,其意義及實務價值很高。尤其在集水區的部分,對於林務經營工作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溪水取樣及其化學性質之分析工作 doc doc 檔案大小:11618KB 下載次數:982 pdf pdf 檔案大小:2130KB 下載次數:1465
回列表
瀏覽人次:38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