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登山步道遊憩衝擊之調查監測 (3/3)」:
本研究應用由植群覆蓋度減少率(CR)、植相變異度(FD)及指標植物-玉山箭竹之植株高度降低率(HR)等三項植群衝擊介量所合成之植群衝擊指數(IVI),及步道截面土壤沖蝕量之調查監測,來探討遊客踐踏對塔塔加步道所產生之遊憩衝擊效應,比較其變遷並推估其影響因子。本(2004)年度之研究結果顥示:
1.實施週休二日後,塔塔加地區遊客集中在假日之情形更為顯著,假日之平均遊客人數約為非假日的4.66倍,以致遊客踐踏對步道沿線之踐踏衝擊愈形嚴重。
2.塔塔加步道因承受極大的遊客踐踏壓力,造成極為嚴重的植群衝擊效應( A小區之IVI值達76.3%),以及平均每年高達247.4 cm3/㎝的土壤沖蝕量。
3.無論採用植群衝擊指數(IVI)或步道截面之土壤沖蝕量來作為遊憩衝擊程度之調查評估介量,其所得結果頗為一致,均可供為戶外遊憩區步道衝擊監測作業中簡易而實用的評估指標。
4.玉山箭竹為塔塔加地區對踐踏衝擊最具抵抗力與回復能力之地被植群,高山芒次之。
2. 「林火災後損失評估與林分健康指標之研究」:
本研究分析台大實驗林自85年迄今之林火紀錄簿,統計受害植生為麻竹之次數與燃燒面積,並以相對該年度之麻竹市場平均批發價作為應得收入,粗估林火對本區麻竹之經濟損失.研究發現,9年來共發生51次麻竹地起燃林火(均為火警性質),總燃燒面積為74.24公頃,平均每次麻竹受損面積為14.4公頃. 在結合每年市場平均批發價後,發現每次之平均受損經濟價值(以當年計價)為34.39萬元.
此外,本研究亦對台大實驗林溪頭營林區不同林型之林分結構估算健康度指標.在以生立木存活率,林分鬰閉度,以及林下植生覆蓋率為指標的分析下,發現以天然林之林分結構健康指標最高,數值為0.81,此外依序為人工林(0.76),保育竹林(0.61),保管竹林(0.56)及合作造林(0.32).總計溪頭營林區之林分結構健康度指標為0.67,健康等級屬於IV級.
3. 「苗栗縣沿海地區植群及其變遷之研究 (II)」:
苗栗縣沿海地區風沙大且鹽分重,生活與產業環境品質之維護必須依賴海岸綠帶。苗栗縣海岸地區曾成功地營造海岸綠帶(含局部的紅樹林),但由於長期的海岸侵蝕、農耕、魚塭開闢、積水、火燒及自然演替,造成原存之防風林部分消失,部分有植物天然入侵,也有些局部溼地形成。在苗栗縣海岸地區共調查到90科253種維管束植物,包含6種稀有種:華他卡藤、厚葉牽牛、三葉蔓荊、台灣海棗、台灣野茉莉與台灣蒲公英。當地植群主要為木麻黃林與相思樹林,海岸林帶部份被林火所燒燬。為了瞭解近30年來植群的變遷,比對1977年與1993年之像片基本圖以及2000年正射影像圖,並配合現場調查。植群變遷主要受到人為活動與火燒之干擾。在2003年9月到2004年6月間共記錄到17次火燒干擾,大多發生於1月及4月。若火燒強度大且頻繁,則海岸林帶有可能淪為草生地。火燒後之萌蘗能力以台灣海棗、三葉蔓荊、川上氏山胡椒與相思樹四種較佳。在灣瓦海岸地區形成一處草澤溼地,提供了許多野生物的棲息地,但2004年1月乾旱季發生火燒,擾動了濕地植群。濕地及火燒跡地之動態尚持續監測中。
4. 「中海拔造林地蔓藤類防治之研究」:
本計畫乃針對台灣中低海拔地區,造林初期為害造林苗木之蔓藤類,進行生態習性、不同季節蔓延速度及繁殖機制進行調查研究,希望能提出造林撫育除蔓的適當時機、間隔時間及方法,以供中低海拔造林撫育之參考。
5. 「台灣人工林生產潛力評估系統之建立 (2/3)」:
適地適木乃森林生態系經營重要的生物生態原則。適地適木可透過林木對生育地環境的反應來評估樹種適生的環境狀況,稱之為生態地位(ESQ),這些反應包括:林木對光之反應函數[f(AL)]、溫度反應函數[f (TF)]、土壤乾旱之反應函數[f (WiF)]、土壤溼度反應函數[f (WeFi)]以及土壤含氮量反應函數[f (NF)]。本研究應用地理資訊系統的空間推估及空間分析法,針對台灣陸域以40mx40m網格進行影響林木之生育地因子的點推面空間推估。這些因子包括:相對日照量、溫度、雨量、潛能蒸發散量、地下水位以及土壤含氮量;另一方面收集整理各評估樹種對環境生長適存的情形,進行生育地生態地位評估;經由ESQ=[f(AL)]×[f (TF)]×[f (WiF)]×[f (WeFi)]×[f (NF)]獲得樹種的生態地位指標。
本研究以主要造林樹種紅檜、台灣杉、與相思樹做為評估樹種,研究範圍為國有林事業區範圍,最後擷取造林中心區、林相變更地、及惠蓀林場之生態地位指標與實際林型分布來加以驗證。應用生育地因子評估樹種之生態地位,能解決統計實證方法在空間異質性使用的限制,並可同時評估多種樹種,因此可應用在造林樹種之選擇,亦可應用於崩塌地復育造林樹種之選擇,及林相改良造林樹種之選擇,而在收集更多樹種屬性與空間分布資料後,配合此評估方法未來可模擬出台灣森林之動態,並評估環境變遷對台灣森林造成之影響。
6. 「國有租地造林地經營管理及補償收回策略之研究」:
租地造林政策自民國四十年推行,此為配合台灣當時為農林生產為主社會經濟背景下所推行之政策,隨著台灣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早已產生不少林地資源不當使用、林地管理機關輔導管理困難、以及承租人經營意願低落等問題。因此,有多篇研究設法改善此一當前林政管理上之困境。所以,本研究擬探討主題有三: 一、 協助管理機關瞭解當前租地造林經營與管理困難之處; 二、 評估未來租地造林地補償收回方案之成效; 三、 發展有意願持續經營者更適合未來林業經營環境的策略。預期本研究完成後,對林務局當前租地造林管理辦法、相關法規、管理及輔導措施提出改善建議。預先提供林地主管機關對未來無意願經營或必要收回補償租地造林地之可能方案評估資訊。發展有意願經營者適合未來林業經營環境之策略,提高承租人經營意願,發揮森林資源效益。
7. 「杉木造林木凋萎原因與其材質探討」:
本計畫於台大實驗林和社營林區27林班設立正常林分與凋萎林分樣區進行杉木立木正常林分與凋萎林分生材含水率比較、組織切片觀察、根系觀察與力學性質比較。以究明杉木凋萎之原因,是否因水分不足所引起生理原因,即其組織變化是由於水分壓力不足造成細胞缺水或因地震所引起地盤下陷進而使根系斷裂所致,最後究明正常木與凋萎杉木之力學性質變化。結果顯示杉木平均生材含水率以正常木顯著大於凋萎木,且邊材含水率比心材小之傾向,凋萎木含水率之變異亦較大。挖取根株後,顯示地震可能造成杉木生理性缺水的因子,應不是杉木凋萎的主因。杉木凋萎木中發現粉肉擬層孔菌的子實體,並在切片中發現有大量菌絲的入侵。而杉木正常木與凋萎木之縱向壓縮強度差異不大,但比壓縮強度值以正常木顯著大於凋萎木。
8. 「二葉松松針降解地面燃料變化及防火樹種熱性質之研究 (一)」:
梨山地區之森林火災,多與二葉松有所關連,然而二葉松枯枝落葉之分解及熱質變化,將影響地面燃料之動態變化。而二葉松枯枝落葉層的變化,較缺乏實証之研究。本實驗將已進行十六個月之現地天然枝葉包分解實驗,估算二葉松之枯枝落葉層分解效率,並以熱卡計及熱分析計算其熱含量,並已估計進行地面燃料之動態變化。本研究亦已調查芒草、月橘、灰木、赤楊、栓皮櫟、楊梅、楓香等樹種之熱卡計資料,以供選擇防火樹種及估算地面燃料變化。
9. 「臺灣地區森林經營之社會意向調查 (三)」:
永續森林經營強調應用公眾參與使森林經營目標可與環境、經濟和社會文化整合。因此,本研究藉由社會意向調查瞭解民眾對森林經營目標及方式的認知與態度,可做為政府機關林務行政之參考。
本研究應用問卷訪談310位台北及花蓮之居民,並進行統計分析。此分析之目的在於:(1)瞭解民眾對森林經營的意向,(2)探討民眾環境態度的主要因素,(2)檢證民眾森林經營意向與其環境態度及個人社經屬性之關係。
研究結果可見,多數民眾認為森林的環境保護和自然保育功能優先於森林遊憩、木竹生產之功能。然而,不贊成以任其自然的方式經營復育荒廢之林地。都市居民較鄉村居民更認同森林遊憩之功能,而鄉村居民較認同竹木生產之功能。對設置國家公園在保護自然環境而限制原住民、農民或偏遠地區發展的衝突上,受訪者態度分歧。
10. 「台灣地區生態植栽區劃分與平地造林樹種規劃 (2/3)」:
本研究探討生態植栽區劃分的植被生態基礎,由臺灣平地帶與山地帶的氣候區劃與天然植被分佈,並依據溫量指數與桑士偉的潤濕指數,劃分臺灣的生態植栽區,作為平地造林樹種規劃之依據。本年擬進行台灣中南部地區平地景觀造林樹種規劃。
11. 「生態旅遊機會序列指標之研究」:
本研究以過去所建構之遊憩機會序列為基礎,重新評估適合生態旅遊之遊憩機會序列,並參考國外已發展之生態旅遊機會序列(ECOS),發展出本土化之分分級標準以供參考。研究以永續發展與遊憩機會序列架構作為依據,由生態旅遊之特色整理出生態、經濟及社會文化等三大目標,並初步擬定出評估因素10項及指標14項,經兩次模糊德爾菲法的篩選,得到評估因素18項及指標23項,提供生態旅遊地區進行遊憩機會序列之分級依據。再經奧萬大森林遊樂區的現地調查測試,建議出生態旅遊機會序列之評估因素14項及指標19項,而生態旅遊機會序列則分為專業冒險型,冒險中間型、專業生態型、生態中間型、生態大眾型及文化瀏覽型等六類。
回列表
瀏覽人次:557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