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林技術改進研究

:::
計畫名稱育林技術改進研究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4年
主持機關中興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造林生產組
計畫主持人顏江河
計畫總經費3,031,000
1.「木麻黃成熟林分天然下種更新的研究」:選擇在四湖海岸林設定試區,分別為移除枯枝落葉及未移除;撒播1000粒種子與未撒播,結果顯示未移除者均未見下種小苗,移除者初期可見下種小苗,隨後隨時間的增加,小苗逐漸死亡,撒播與否不具影響性。此結果顯示木麻黃要行天然下種更新不容易。 2.「台灣泡桐根瘤病之防治技術研究」:將線蟲捕捉菌分別培養繁殖後,再分別接種至已接種南方根瘤線蟲之泡桐苗木根部。結果顯示泡桐苗木接種者,平均苗高、根頸、生物量及葉面積均較只接種根瘤線蟲者為高。超微構造研究顯示線蟲捕捉菌能捕捉根瘤線蟲。證實線蟲捕捉菌能抑制根瘤線蟲的繁殖,減低根瘤病對台灣泡桐之危害。 3.「海岸林瘠劣地土壤微生物和養分供應的關係」:木麻黃高位砂丘腐植層的纖維素酵素及木質醣酵素均較低位砂丘高,木質醣酵素在表土層反而以低位砂丘較高;尿素酵素在低位砂丘腐植層及表土層之測值皆較高位砂丘高。腐植層的酵素活性明顯高於土壤層,且活性隨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木麻黃純林之纖維素酵素及木質醣酵素活性,較黃槿及混合林稍高,但各林相腐植層無顯著性差異,而表土層之纖維素酵素及木質醣酵素活性則顯著以木麻黃林最高;尿素酵素活性明顯受到林相影響,黃槿純林腐植層及表土層的酵素活性均其他林相高。 4.「台灣松樹萎凋病之分布調查及其病原線蟲-松材線蟲之鑑定與釐清」:對具高度潛在危險性的松樹林區域作大規模的調查,釐清目前台灣松樹罹患松樹萎凋病的松樹樹種種類、感染區域及受害面積,依據調查結果擬定妥善的防治策略。並收集由不同罹患松樹萎凋病的松樹樹種,如日本黑松、琉球松、台灣二葉松、溼地松、馬尾松及台灣五葉松分離出之松材線蟲,大量培養後比較其形態上的差異及進行相互交配試驗,據以釐清是否為松材線蟲或擬松材線蟲,或只是形態變種。進一步以分子生物學,如核酸探針雜合反應、點雜配分析及限制酵素輿圖多型性分析等技術來作最準確種的鑑定。 5.「檳榔林下建造混合林之探討-以中寮鄉和興村檳榔林為例」:中寮鄉檳榔林下栽植之樹種有桃花心木、光蠟樹、芳樟、台灣肖楠、台灣櫸與烏心石,依其在檳榔林鬱閉度30%及60%下之生長情況。台灣肖楠之高生長及胸徑生長與鬱閉度60%者,互不呈顯著差異,然芳樟顯示較光蠟樹與台灣肖楠是較耐蔭的。台灣櫸在鬱閉度30%與60%時之胸徑生長不呈顯著差異;烏心石之胸徑生長在30%與60%鬱閉度時二者皆互不呈顯著差異,然高生長則以在30%鬱閉度者較佳。 6.「人工林疏伐作業對土壤呼吸量與土壤中碳存量之影響 (II)」:杉木疏伐林土壤呼吸5.87-218.21 kg/ha day,杉木未疏伐林土壤呼吸4.22-138.83 kg/ha day。疏伐林土壤呼吸量大於未疏伐林,且於夏季更為明顯。疏伐林土壤溫度大於未疏伐林,且土壤呼吸與溫度為正相關;土壤含水量則未疏伐林大於疏伐林,但土壤呼吸較無相關性。土壤呼吸日變化相差不多,季節變化較為明顯,夏季大於冬季。 7.「農地土壤受重金屬污染造林復育技術方法之研究(II)」:試驗研究苗木於93年6月進行栽植,栽植前並於5月份先對10種苗木進行背景值測定。採取葉部與根部測定Hg、Cd、Zn等3種重金屬含量。本年度監測Hg重金屬在葉部仍然無法偵測到。另外由於栽植1年後進行取樣分析,苗木生理已進入生育地適應階段,塑膠袋苗含土壤部分效應以漸減,尤其根部樣本有楓香、福木、水黃皮等3樹種偵測到Hg約為0.002-0.005 mg/kg,另外根部Cd、Zn濃度含量高於葉部且有顯著差異。 8.「評估海岸造林木樹種對遮陰水分與鹽分等逆境的適應力」:水黃皮於鹽份處理3天,其葉綠素與水分含量均顯著下降,鈉含量與脯胺酸等含量均顯著上升。苦檻蘭於鹽份處理7天,其葉綠素與水分含量才顯著下降,鈉含量與脯胺酸等含量則於鹽份處理3天就有顯著上升。顯示海岸造林木對於鹽分逆境的反應,發現水黃皮最為敏感,依次是草海桐與苦檻藍,木麻黃與黃槿最不敏感。比較遮陰處理對木麻黃與黃槿的葉綠素含量變化,發現遮陰處理使兩者對於鹽分逆境的適應力下降。而去鹽後,並不能使已落葉的植株復原。此顯示,鹽分逆境適應力與復原力,均與葉綠素含量的變化相關。然而,非鹽分逆境下,遮陰處理使木麻黃與黃槿的葉綠素含量均增加,此顯示增加葉綠素含量並不能提高木麻黃與黃槿的耐鹽能力,因此葉綠素含量僅可供做植株傷害的指標。
回列表
瀏覽人次:603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