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物保育生物學之研究

:::
計畫名稱野生物保育生物學之研究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4年
主持機關台灣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
計畫主持人袁孝維
計畫總經費2,580,000
1. 「栗喉蜂虎在金門島之分布及繫放回收之研究」: 本研究以栗喉蜂虎為研究對象,結果(1)在不同地景類型的模式顯示,蜂虎偏好坡前植被低矮、土質為砂性土、坡面面積大的裸露坡面營巢,推測此種環境易偵測天敵,具有較多營巢空間。(2)根據回收結果,此季捕捉的155隻蜂虎,其中26隻為過去繫放個體。因原先生殖的營巢坡面,有植被覆蓋與舊洞留存的現象,造成大部份個體,轉而在鄰近小於5 km的棲地進行生殖,產成了生殖棲地移動之現象。推測當棲地環境改變時,個體仍對生殖地域具有強烈的忠實性。建議應在重要的營巢棲地,生殖前進行去除舊洞以及新生之植被的處理,用以提供栗喉蜂虎穏定且足夠的生殖棲地。 2. 「台灣野豬與人之衝突現況與保育研究」: 為瞭解台灣野豬歷年來野外族群的相對變化,我們收集自1980~2004年相關台灣中大型哺乳野生動物調查之文獻,發現除北部及東北部外,野豬相對數量有逐年減少的趨勢,此與過去兩年我們研究結果一致。由深入訪談來義鄉、桃源鄉與信義鄉86位目前經常狩獵之獵人狩獵意向的結果,發現受訪的獵人多數表示基於避免麻煩與容易出售的理由,會特別選擇狩獵非屬保育類動物的野豬。此三鄉狩獵山豬的方法,有很大的差異。來義鄉仍習慣以鐵夾狩獵,信義鄉多以槍夜間沿路狩獵,桃源鄉則多以獵狗團圍捕或放置機吊陷阱。動物現況、林道交通與執法嚴格程度影響當地原住民之狩獵型態選擇。 3. 「斑龜之生殖週期監測及監測方法之建立」: 發育成熟雌斑龜9月開始濾泡成長,濾泡於10-12月增長成排卵前濾泡 (16.6 ± 0.4mm),於每年溫度回升後之2月及3月間排卵,排卵前後濾泡直徑分別為18.0 ± 0.9 mm及17.5 ± 1.3 mm,並於4至6月間完成產蛋,產蛋前後濾泡直徑分別為18.5 ± 1.1 mm及17.2 ± 1.5 mm,濾泡於產蛋後的4-8月份開始萎縮下降是為潛伏期,潛伏期濾泡直徑最小值為9.4 ± 1.6 mm,之後再次生殖生理循環。以超音波持續探測圈飼斑龜之最大世系濾泡,除可建立正常產蛋斑龜之卵巢週期性變化,也可提供野生斑龜之生殖研究依據,更可運用於其他淡水龜之生殖生理建立,作為復育之用及河川施工參考,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4. 「保育類蜻蜓-無霸勾蜓(Anotogaster sieboldii (Selys))生物學研究」: 本研究蒐集整理過去10年間無霸勾蜓調查紀錄,並配合昆蟲專業人員之訪問,表列各縣市之調查分布地點、年份與調查人員。初步歸納本種為全島廣泛分布種類,海拔分布主要為1000公尺以下之森林溪流環境。其次,由台灣、琉球與日本地區無霸勾蜓形態比較,台灣產者體型變異相對較大,尤其雄蟲更為明顯,故以體型做為台灣與日本產者區分標準並非妥適。就雌蜓翅膀基部棕色斑及腹節黃色斑紋發達程度,雖然整體呈現由北往南漸增趨勢,但其變異程度亦大,不易作為區分各地族群的標準。因此後續擬增加採集樣品並持續進行分子資料分析,以釐清台灣產無霸勾蜓之分類系統。
回列表
瀏覽人次:36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