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屏溪流域生物多樣性研究

:::
計畫名稱高屏溪流域生物多樣性研究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4年
主持機關屏東科技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
計畫主持人周昌弘
計畫總經費4,150,000
1. 「高屏溪流域生物多樣性研究-台灣黃芩、南台灣黃芩遺傳多樣性研究」: 本研究針對分布於台灣南部之台灣黃芩及南台灣黃芩的野外族群,除完成調查及取樣外,並將以分子標記估算其種內及族群間遺傳變異程度及分布。利用分子標記,可了解此近緣稀有植物的遺傳歧異度及族群遺傳模式,並重建台灣特有的台灣黃芩、南台灣黃芩在後冰河時期的親緣地理型式。利用葉綠體DNA的rbcL-atpB區域重建親緣關係,結果顯示該片段全長為912bp,共具有3個變異位置,兩物種各自形成monophyly,進一步計算遺傳歧異度顯示南台灣黃芩為0.00152相對高於台灣黃芩的0.00019,其中台灣黃芩的里龍山族群具有較高歧異度,而浸水營族群僅僅具有單一單型。野外調查南台灣黃芩只剩單一族群,而小族群以及低遺傳歧異度顯示該種正面臨嚴重的危機,根據分子結果,顯示每個族群應該視為不同的管理單位。 2. 「高屏溪流域生物多樣性長期監測與管理」: 本研究利用SPOT衛星影像分類結果為材料,進行地景結構之量化。為獲得更為完整且詳細的資訊,本研究利用林務局提供之植物物種資料,以地理統計之克立金半變異模式,模擬高屏溪流域全區植物物種豐富度空間分布,並利用因素分析與迴歸分析探討植物物種豐富度與地景結構之相關性,結果顯示類型層級指標能適切的表現出各類型嵌塊體之地景空間結構特性,對於物種豐富度有顯著相關性,有利於物種豐富度保育之評估,除高屏溪集水區約有50%次集水區之地景結構特性係不利於植物物種豐富度,其餘三集水區大部分之地景單元皆有利於植物物種豐富度之維持。 3. 「高屏溪流域水生昆蟲族群動態- (2) 物種組成、族群結構與密度消長和環境因子分析」: 本子計畫開始於93年3月至94年11月結束,在隘寮溪樣區共發現蜉蝣目6科11屬13種;萬安溪樣區則記錄到蜉蝣目6科13屬15種,其中以四節蜉科的密度最高,扁蜉科次之。在94年與7月份因豪雨來襲,許多樣區道路損毀無法進行採樣。於8月之後的調查採樣,蜉蝣目之四節蜉科是最早建立群落的物種。兩溪樣區經大雨侵襲後,調查結果顯示,萬安溪樣區河床結構穩定,水生昆蟲群聚回復相當迅速。而在隘寮溪樣區,10月調查水生昆蟲群聚才稍有恢復的趨勢。顯示隘寮溪河床結構不穩定,交豪雨沖刷易堆積沙石。水災的影響勝於人為活動遊憩之影響。 4. 「高屏溪流域藻類多樣性及族群之時空變化研究」: 在高屏流域中選取好茶、水門和下游之大樹3個測站於2005年間進行採樣。結果顯示,河川水質在枯水期與豐水期間的差異相當大,尤其是濁度。2004 年7月與2005年7月至10月大雨過後即使是上游河段水質濁度上、下游水質在DO和pH值上有明顯差異,下游之大樹DO和pH值均較上游之好茶、水門低。水質中營養鹽含量氮源以NO3-為主,NO3-甚至高過NH4+數倍。PO43-在3個測站間之差異則不大,介於1.5μM和2.0μM間。好茶和水門主要之藻類組成為矽藻類,如谷皮菱形藻和肘狀針桿藻等,下游大樹之藻類組成則以綠藻類(如柯氏單殼縫藻和旋轉亮殼縫藻和藍綠藻(如泥生顫藻)為主。水質狀況尤其濁度是影響藻類多樣性的主要因子。相似度比較各測站藻類組成亦可發現好茶、水門之組成和大樹之組成差異相當大。 5. 「高屏溪生物多樣性研究及保育之教育宣導」: 本年度調查屏東縣原住民傳統利用的生物資源,已完成(一)收集芋類10個品系,各5個單株;(二)收集霧臺鄉、瑪家鄉、泰武鄉及三地門鄉的小米種源,計33品系,每一品系種子約40 ml,收藏於本中心保存;(三)自屏東縣各部落採集民族資源植物85種,分成十區,栽植於本校民族植物展示區,並設立解說牌。(四)於11月25日辦理「九十四年民族植物利用研討會」,發表台灣山地作物資源、排灣族小米文化、排灣族家居環境與植物之利用,以及排灣族豐年祭等四個論文;(五)邀請中央研究院石磊研究員前往舊筏灣部落,討論筏灣過去的民族植物利用,以及筏灣舊址未來重建的方向。 6. 「南台灣高屏溪流域硫酸還原菌生物多樣性研究」: 硫酸還原菌在自然界存在於厭氧的環境中,包括底泥與動物消化道中,高屏溪過去為台灣養豬密度最高的區域,因此從動物廢棄物中所排泄出來的該類菌株在環境中的分佈、變遷與對環境的影響為值得關切的課題,本研究將以厭氧微生物培養技術分離培養高屏溪流域中高溫硫酸還原菌菌株,並以分子生物學技術鑑定已知與底泥中未知菌株核糖體基因。研究結果將可提供高屏溪流域硫酸還原菌菌株與其基因多樣性資訊,日後可進一步作為河川污染與自淨作用等相關研究的重要參考。
回列表
瀏覽人次:561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