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台灣地區退化生態系復育技術及評估體系之研究

:::
計畫名稱建立台灣地區退化生態系復育技術及評估體系之研究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4年
主持機關台灣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
計畫主持人林曜松
計畫總經費7,450,000
「建立台灣地區退化生態系復育技術及評估體系之研究」之中文摘要: 1. 「低生產力人造林復育為天然林之研究」: 本研究之目的在藉由變動密度疏伐方式將低生產力人工林逐步復育為天然林。本年度主要工作項目包括建立復育示範區,選定參考生態系,建立林分評估結構指標,野生動物調查,變動疏伐設計等工作項目。研究結果顯示復育區現今不論在結構上或在生物多樣性上均較參考生態系單純。所設計之疏伐方式為以樹高為基準之疏伐,分上、中及下層疏伐,平均株數疏伐度為40%。預期在疏伐完成後復育示範區之垂直與水平結構多樣性均將提高。 2. 「竹林地復育為原生闊葉林示範區之研究」: 本研究於台大實驗林溪頭營林區第2林班進行,其目的為探討麻竹地復育為演替後期闊葉樹種之可行性,因此於試驗地內進行整地栽植1.8公頃,並進行林下蔓藤及竹類清除約1.6公頃,共3.4公頃。另於栽植區沿橫坡方向設立4條取樣帶,每一取樣帶長75公尺,各包含1條堆積帶及2條栽植帶,每間隔6公尺設立一觀測點,進行冠層開放度測量及從中再篩選設置微氣象站。選定6種原生闊葉樹種組成栽植群於試驗地內進行全面栽植,包括瓊楠、狹葉櫟、三斗石櫟、栓皮櫟、大葉釣樟、青剛櫟。每2個月調查苗木各形質數量,比較各種苗木於不同大小更新孔隙下之葉部型態,葉面積大小、比葉面積、存活率、生長量及生理特性之反應。目前已獲得1年的初步成果,作為未來繼續研究的基礎。 3. 「台灣西南沿海溼地與關渡自然保留區生態系復育調查與評估」: 台灣西南沿岸溼地生態系在超抽地下水、污染原排放、海岸工程施工造成灘地底質變化等因素下,幾乎破壞殆盡或造成重大傷害,導致生物多性降低。本計畫將重新針對西南沿海溼地進行調查與比較評估,期獲得西南沿海溼地鳥類群聚與環境變遷之詳盡資訊,探討其原因與所造成之結果,以做為西南沿岸濕地復育之參考。另亦對關渡自然保留區之鳥類及其棲地進行調查與分析,與西南沿海濕地做比較,以建立沿海溼地生態系復育之評估標準與復育規範,作為日後重建沿海溼地生態或生態開發利用管理之參考依據。 4. 「沿海溼地復育研究-以新竹香山台灣招潮蟹棲地復育為例」: 本計畫以紅樹林移除效應來進行台灣招潮蟹之棲地復育研究。紅樹林移除區(B、D區)及不移除區(A、C區)位在海山罟地區潮間帶。結果得知,四個研究區的環境因子差異不大。底棲動物密度以D區最高,為849.3±173.4隻/m2;C區最低,為191.1±52.0隻/m2。於移除區及不移除區設置永久樣區來估算台灣招潮蟹之族群密度,有計算煙囪數以及實際觀察樣區內在地表活動的個體。兩種估算結果有相同的趨勢,均以B及C區的密度最高,達0.27隻/m2,D區0.06隻/m2為最低。本年12月中旬將舉辦沿海濕地復育工作坊,討論議題包括紅樹林發展檢討、執行成果分享以及後續保護區棲地復育工作之推動等。 5. 「屏東平原內陸濕地退化生態系復育之研究」: 本研究調查屏東平原內陸濕地共12處之環境狀況及物種組成,並監測各濕地遭受自然力或人為干擾的情況,由此評估各濕地維持生態系穩定的機制,進而了解濕地退化的原因。本研究將12處濕地依環境特性及功能分為河川型、水圳型、埤塘型、草澤型及人工濕地型五類,其中建功、五溝及玉泉三社區屬屏東平原特殊的溪水湧泉型濕地,在所有濕地中生態系自我維持的功能最好。屏東地區夏季,常有洪水將水圳中的外來優勢水生植物移除,因而維持原生水生植物的生存,是極為特殊的生態系維持機制。屏東平原內陸濕地退化的原因主要為汙染、人工化、外來優勢植物的競爭及陸化。 6. 「屏東內陸濕地軟體動物資源復育技術」: 本計畫以軟體動物的復育為關鍵點,由生態功能群的角度建立恢復(restoration)退化濕地並改善生態功能(enhancement)的過程為計劃目標,以屏東平原內陸溼地為樣區,進行原生種軟體動物資源復育計劃之評估已提出方法。工作項目及實施方法完成內陸濕地軟體動物腹足類及雙殼類資源之文獻收集(95筆),其中包括圖鑑、分類資料、概說、物種清單目錄、遺傳、化石及生物或生態學、寄生蟲學及螢火蟲餌料應用。分佈調查完成池沼溼地及溪流溼地等不同環境類型優勢物種之資源量調查並完成建檔。完成分佈資料及樣區及採樣方式確定,本年度於東平原溼地共採得24種,其中包含一種新變種及三種外來種。
回列表
瀏覽人次:443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