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特、稀有蛙類遺傳多樣性保育之研究(六):盤谷蟾蜍(Bufo bankorensis)的保育與遺傳多樣性分析 (Ⅱ)

:::
計畫名稱台灣特、稀有蛙類遺傳多樣性保育之研究(六):盤谷蟾蜍(Bufo bankorensis)的保育與遺傳多樣性分析 (Ⅱ)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5年
主持機關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
計畫主持人周文豪
計畫總經費550,000
過去盤谷蟾蜍(Bufo bankorensis)基於形態上的變異或學術觀點上的不同,此物種在分類上頗為分歧。本研究試圖釐清盤谷蟾蜍的演化單元以擬定保育策略。本研究於台灣41個採樣點捕捉盤谷蟾蜍的成蛙或蝌蚪,並取得大陸地區6個樣點17隻中華蟾蜍(B. gargarizans)的樣本,利用PCR及粒腺體控制區DNA序列定序法得到262組粒腺體控制區DNA,共長613-615 bp,其中包含了107組單基因型(haplotypes)。以此序列資料重建親緣關係樹,發現台灣盤谷蟾蜍與大陸、宮古島的中華蟾蜍的親緣關係樹主要可分為兩大系群(lineage 1, lineage 2)。lineage 1在台灣的樣本(group 1)幾乎涵蓋全島,lineage 2在台灣的樣本(group 2)則分佈於東部、南部、西南部與西北部。就台灣本島盤谷蟾蜍的單基因型的分析可以多次入侵的假說來說明可能的族群分佈現狀。宮古島中華蟾蜍族群在親緣關係樹上與北京及台灣東南部的族群最為接近,可能是最近一次冰河期傳播過去的。盤谷蟾蜍與中華蟾蜍整體間平均遺傳距離為0.0345,以種間的差異而言相當小,因此我們認為盤谷蟾蜍與中華蟾蜍應為同種異名(synonym)。而在保育經營方面,台灣的group 1和group 2分佈重疊度大,無法明確擬定保育經營的單元與策略。
回列表
瀏覽人次:45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