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已記錄的魚類,根據最新的估算,應在2900種以上,亦即佔了全球魚種種數十分之一左右,這個比例相較於台灣佔全球陸地不到萬分之三的比例而言,台灣魚類多樣性便顯得非常的高,令國人足以自傲。然而台灣的魚類多樣性卻在逐漸消失之中,面臨了棲地的破壞、外來種的威脅、人為的環境污染、商業過度捕撈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等各種威脅,導致我們可以引以為傲的生物多樣性迅速衰減,保存並且維護台灣魚類的生物多樣性便是目前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本計畫的目的,即利用為期四年的時間,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成立魚類冷凍遺傳物質庫,典藏台灣魚類的遺傳物質、魚體標本以及數位照片和採樣資料,期望可以儘速典藏當代魚類的多樣性,並提供資料以進行研究、教育以及各種有利於維護台灣魚類多樣性的實際應用。經過三年的努力採集,目前已累積超過900種,總數達2000件以上之魚類標本的採集,典藏了台灣已記錄魚種的三分之一。預計四年計畫的成果,將可採集到超過2500件標本,典藏種數則希望可以達到台灣已記錄魚種的四成,甚至達到一半。由於採集之種類均為配合主持人現有之各項研究計畫,也因此目前典藏之魚種仍以底棲沙泥地或深海魚類為主,加上一些常見的經濟性魚類,而大型之大洋性魚類或小型的珊瑚礁魚類較為缺乏。此外,魚類有超過一半的物種屬於罕見魚種,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也還有待努力,也藉此機會徵求合作者,希望各魚類領域的分類學者能夠共同合作。今年度起,本計畫已經新增兩位合作的魚類學者,分別是海洋大學的陳鴻鳴助理教授以及成功水試所的江偉全博士。而配合農委會所委託的「現行首次水產動物活體進口管理機制改進研究」計畫,今年度起也開始採集進口之水族觀賞魚種。此外,農委會委託舉辦之「野生動物遺傳物質冷凍典藏與管理暨生命條碼研習會」,目的為: (1) 各執行典藏計畫之單位進行經驗與成果分享; (2) 現場示範各生物類群之遺傳物質採樣方法,讓相關研究單位有機會了解提供遺傳物質樣本應注意之規則與典藏流程,並和與會者進行技術與觀念之交流。總計有一百四十位與會者,並完成各動物類群之遺傳物質採集流程於研習會發放。
回列表
瀏覽人次:394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