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山區溪流魚類生活史策略與保育遺傳研究:溪哥(鱲屬)魚類(Zacco spp.)的擾流適應行為 (Ⅱ)

:::
計畫名稱台灣山區溪流魚類生活史策略與保育遺傳研究:溪哥(鱲屬)魚類(Zacco spp.)的擾流適應行為 (Ⅱ)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5年
主持機關台灣師範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
計畫主持人許鈺鸚
計畫總經費628,000
本研究以山區溪流常見的溪哥(Zacco spp.)魚類為模式動物,於運用分子標記強化鑑識的基礎上,探討不同品系溪哥之單一或共域(sympatric)族群之環境適應的異同以及彼此間基因是否交流;以期瞭解外型差異不大之不同品系溪哥如何是否在棲地互相重疊的狀況下共存。本年度之主要目標是在瞭解不同品系之溪哥魚類間是否會雜交,研究內容分為兩個主題: (一) 探討自然共域區各個品系之溪哥魚類間是否有互相交配並產下可生存至成體之雜交個體; (二) 在實驗室以人工繁殖之方式培養出純系與雜交系個體並比較其生長發育之狀況與生存率,以瞭解平頷鱲和粗首鱲於共域區之雜交個體之比例是否與其生長狀況及生存能力有關。進度:人工繁殖實驗發現,於實驗室環境中北部粗首母魚的卵可以由他種溪哥公魚的精子受精而產下雜交後代;日本平頷母魚的卵則僅有日本平頷公魚的精子可使之產下小魚。粒線體DNA分析發現僅以外形或地理位置判定溪哥種類會有誤判的可能。新店溪的共域區,我們以外形判斷,結果與DNA分析不符者約為8% (6/75)。以目前的資料,我們無法確定這些是純粹誤判或者有雜交個體。此外,經由粒線體DNA分析我們發現於原本只有南部粗首的枋山溪已有北部粗首的出現,而且比例佔了樣本的一半。由於北部粗首與南部粗首外型相似,二者於共域區可能有雜交危機。
回列表
瀏覽人次:501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