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山區溪流蛙類之生活史適應與基因多樣性研究:以盤古蟾蜍及梭德氏赤蛙為例 (II)

:::
計畫名稱台灣山區溪流蛙類之生活史適應與基因多樣性研究:以盤古蟾蜍及梭德氏赤蛙為例 (II)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5年
主持機關嘉義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
計畫主持人許富雄
計畫總經費700,000
由於兩棲類對環境變遷的敏感度高,使得海拔廣布型兩棲類在不同海拔區域間極易出現生活史適應的差異,而生活史特質的變異是否會影響其遺傳組成,則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課題。本研究希望藉由不同海拔之盤古蟾蜍及梭德氏赤蛙之生殖季節、產卵時間及蝌蚪期長度等生活史特質及採集適量之蝌蚪與成蛙測量其型態特徵,並進行mtDNA及核DNA的遺傳變異分析先期實驗,以探討海拔梯度變化對這兩種海拔廣泛分布之溪流蛙類的影響。目前本研究於嘉義地區共設立8個不同海拔調查樣區,其海拔介於300至2,300公尺,每個樣區的海拔差距大約在200至300公尺之間。結果共記錄有盤古蟾蜍、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日本樹蛙及褐樹蛙等5種溪流蛙類。其中盤古蟾蜍的低海拔族群主於9、10月間進行繁殖,屬中海拔的湖底橋樣區族群則較不穩定,而2,0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族群則在3、4月及7、8月份間各有一次聚集繁殖的現象。梭德氏赤蛙的高海拔族群主於6月底進行繁殖,而中、低海拔族群則於10月間進行繁殖,其蝌蚪期有隨海拔上升而延長之現象。兩種蛙類的雄蛙體型有隨著海拔升高而減小的趨勢,而蝌蚪的體型則有隨海拔升高而增大的趨勢,但身長與體長的比例變化則不大。另外,梭德氏赤蛙的高海拔族群年齡組成較大,而繁殖族群數量較小。而在mtDNA及核DNA的分子遺傳摽記篩選上,則以mtDNA的測試較為穩定,將評估作為後續族群遺傳變異的分子遺傳標記。
回列表
瀏覽人次:417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