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森林及溼地生態系復育技術及評估體系之研究

:::
計畫名稱退化森林及溼地生態系復育技術及評估體系之研究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5年
主持機關台灣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
計畫主持人林曜松
計畫總經費4,880,000
「退化森林及溼地生態系復育技術及評估體系之研究」之中文摘要: 一、「低生產力人造林復育為天然林之研究 (II)」: 本計畫之主要目標乃選定台灣大學實驗林轄區中低生產力人造林地一處,設立生態復育示範區,並發展最適之復育方法及路徑,將之復育為當地應出現之原生植群。本計畫藉由種子收集、種子直播試驗、苗木栽植驗、苗木庫的調查及參考生態系優勢樹種結實狀況等步驟,瞭解此林分在復育演替路徑上可能遭遇的障礙,進而訂定復育的策略、排除復育障礙,再以人為介入的方式提高柳杉人工恢復為原生闊葉林的速度。此外為瞭解自然復育之可能性,本計畫亦監測一造林失敗地之天然復育狀況。在種子收集部分,本年度僅收集到柳杉種子,而直播試驗目前尚未觀測到種子發芽或被捕食之狀況。本年度所栽植之苗木整體存活率約偏低,苗木生長以烏心石與長尾柯生長較佳。目前於試驗區天然下種成苗之樹種以江某數量最多,其次為假長葉楠與紅楠,均為經由鳥類傳播所建立之樹種。但大葉校力之出現代表殼斗科植物仍有可能經由天然下種在柳杉林內建立。新設復育區所出現之林木推論應為造林失敗後,經由天然下種而建立,組成顯示與參考生態系組成相似度高。本年度參考生態系優勢樹種中,以木荷與台灣黃杞之開花結實狀況最佳。短尾葉石櫟雖有開花,但其結實狀況不良。其餘優勢樹種均未觀察到有結實狀況。 二、「竹林地復育為原生闊葉林示範區之研究 (II)」: 在94年度所設樣區繼續觀測人工栽植苗木的生長、土壤性質及微環境的變化。今年擴大試驗地面積,增加人工直播原生闊葉樹種種子、觀測在不同冠層開闊度下發芽表現及成活率。因為發芽床條件適宜,保護周全,致所有樹種皆可有效表現發芽與微環境的關聯性,其中土壤水分為一些樹種種子發芽延遲及降低發芽率的關鍵因子,對其他樹種則否,而使生理生態習性不同樹種的表現有明顯的區隔。 三、「屏東內陸濕地軟體動物資源復育技術 (II)」: 軟體動物的生態功能是構成溼地生態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計畫以屏東內陸平原退化溼地生態系為實施樣區,進行原生種軟體動物群聚時空變化的研究並調查屏東內陸濕地原生種軟體動物棲息環境因子,了解軟體動物復育時環境及生物的相關因子。計畫採樣於1-5月水量少時(乾季)以及6-12月水量多時(濕季)各進行1次密集採樣,每次採樣紀錄GPS坐標定位,氣候等環境資料包括水溫(water temperature)、水流速(current speed)等。採樣方式分為定性及定量兩部分,定性採樣時於每採樣點以目視採樣,檢視底質上之軟體動物加以紀錄採集,定量採樣每站每次採樣,均採3次(採3樣點),以自製之框架圍出一50 × 50 cm2的範圍,所有採得軟體動物皆個別處理攜回實驗室進行進一步的測量。分析群聚資料合併比較環境因子並評估優勢物種資源量,結果可建立軟體動物的現況資源資料,提供後續資源復育計畫之重要資訊。 四、「屏東平原內陸濕地退化生態系復育之研究 (II)」: 本研究調查屏東平原內陸濕地共4處之環境狀況及物種組成,監測各濕地遭受自然力或人為干擾的情況,並將4處濕地依環境特性及功能分為河川型、湧泉水圳型、人工溼地型、臨海水圳沼澤型,依據各樣區的鳥類、兩棲類以及蜻蛉目昆蟲的數量以及各月分佈進行分析,並利用各項指數分析比較其歧異度及相似度,找出當地的優勢種以及指標性物種,以作為未來利用指標性物種評估其他溼地類型的依據。其中五溝社區屬屏東平原特殊的溪水湧泉型濕地,在所有濕地中生態系自我維持的功能最好。屏東地區夏季,常有洪水將水圳中的外來優勢水生植物移除,因而維持原生水生植物的生存,是極為特殊的生態系維持機制。屏東平原內陸濕地退化的原因主要為汙染、人工化、外來優勢植物的競爭及陸化。 五、「台灣西南沿海溼地與關渡自然保留區生態系復育調查與評估 (II)」: 漢寶地區優勢鳥科對各類型棲地有不同的利用率,鷸科及行鳥科鳥類高度利用漁塭堤岸;鷺科鳥類對漁塭堤岸屬中度利用;鳩鴿科及文鳥科鳥類多利用其他類型棲地(非漁塭及稻田);反嘴行科鳥類亦高度利用其他類型棲地,但乾漁塭及漁塭堤岸亦為較常使用的低度利用棲地類型。 關渡自然公園水質淨化工程區施工前,鳥類以樹林、地面或草原鳥種為主;施工中鳥種同施工前;施工後水鳥種數從28%提高至超過40%,數量則沒有明顯增加。 六、「沿海濕地復育研究-以新竹香山台灣招潮蟹棲地復育為例 (II)」: 本計畫為延續94年度紅樹林移除後的生態及環境監測工作,檢驗紅樹林移除對棲地生態完整性的效應來進行台灣招潮蟹之棲地復育研究。結果顯示四個試驗區的底質環境因子呈現明顯的季節變化;各試驗區底棲無脊椎動物組成相似,以小頭蟲及海稚蟲為優勢的類群。紅樹林移除對底質物化性質之效應尚未顯現;而在蟹類的族群數量則呈現紅樹林的移除效應。台灣招潮蟹成蟹之族群密度,在移除區D區呈增加趨勢。背甲寬小於 0.5 cm的台灣招潮蟹稚蟹個體,己確定分布於成蟹棲地內。稚蟹的比例及密度在紅樹林移除區皆比不移除區高,尤其在D區最明顯。成蟹與稚蟹的親子比對,以所設計之粒線體DNA CO I序列分子探針可有效鑑別。環境教育方面以工作坊形式邀請中小學師生、大專院校研究人員、保育團體、當地政府相關單位等參與,討論的議題在於瞭解人工種植的紅樹林,對原有潮間帶棲地、生物與食物網的影響,如何研判何處可種植紅樹林,如何移除及避免紅樹林的過度擴張等。
回列表
瀏覽人次:39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