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武山區植物多樣性調查 (II)

:::
計畫名稱北大武山區植物多樣性調查 (II)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5年
主持機關屏東科技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
計畫主持人葉慶龍
計畫總經費700,000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大武山區之植群多樣性隨海拔梯度與坡向之植物多樣性變化,共設置40個0.05 ha樣區,觀測8項環境因子。共紀錄795種維管束植物,其中包含28種稀有植物。經降趨對應分析(DCA)、雙向指標種分析(TWINSPAN)與矩陣群團分析(matrix cluster analysis)將樣區分出5個植群型與6個亞型。分別為鐵杉型;紅檜型,再分白花八角-紅檜亞型與無脈木犀-紅檜亞型;台灣杜鵑型;呂宋莢蒾-米碎柃木型,再分台灣厚距花-阿里山千金榆亞型與燈稱花-米碎柃木亞型;大葉石櫟-長葉木薑子型,再分著生珊瑚樹-長葉木薑子亞型及台灣楜樗-黃杞亞型。典型對應分析(CCA)顯示海拔、地形位置、含石率及坡度為主要影響植群變化之因子。各植群型之α多樣性,在木本植物方面,物種數、均勻度指數、Shannon指數與Simpson指數皆以大葉石櫟-長葉木薑子型最高;在草本植物方面,除物種數以大葉石櫟-長葉木薑子型為最高外,其餘多樣性指數則以燈稱花-米碎柃木亞型最高。南北向樣帶之植物社會結構中,南向樣帶草本植物在各海拔佔較高的比例;在β多樣性上,南向樣帶之物種轉換率與海拔梯度相關,木本植物平均95%物種轉換需967 m,草本之轉換需993 m;而北向樣帶則與海拔梯度無密切相關。木本與草本之轉換率在1,560-1,650 m及1,650-1,740 m之間物種有較快的轉換率。
回列表
瀏覽人次:401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