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物保育之研究

:::
計畫名稱野生物保育之研究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5年
主持機關台北市立動物園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
計畫主持人吳怡欣
計畫總經費3,600,000
「野生物保育之研究」之中文摘要: 一、「栗喉蜂虎在金門島之分布及繫放回收之研究」: 2006年栗喉蜂虎捕捉繫放的159隻成鳥個體中,其中30隻為過去繫放成體,推估族群回收率為19.3%。而監控的140對生殖個體的生殖棲地分佈,從回收個體的生殖資料中,在植被自然演替覆蓋與舊洞留存的影響狀況下,部份個體會移至其他適合的緩衝區域進行生殖;因此形成了族群中生殖個體的生殖棲地移動現象。根據2005與06年的監控結果,推測當生殖棲地環境改變時,蜂虎個體仍對金門島的生殖地域具有強烈的忠實性。同時分析回收個體對於前後兩季的生殖營巢群聚的選擇,發現生殖個體過去的生殖經驗顯著影響其生殖群聚之選擇。 二、「保育類蜻蜓-無霸勾蜓(Anotogaster sieboldii (Selys))生物學研究」: 本研究初步完成人工飼育實驗,將野外採集之無霸勾蜓蟲卵,在實驗室以人工飼養方式孵化並飼育至第四齡。已描述蟲卵、一至四齡稚蟲形態,並紀錄齡期天數。野外生活史調查則選定陽明山地區進行稚蟲期、羽化期與成蟲期發生調查,並測量該棲地之水質與底棲動物等環境因子,瞭解生育地特性,以作為保育措施之參考。本研究持續進行中 。 三、「台灣地區柴棺龜族群生態學之研究」: 本年度選定台灣北部5處研究樣區,利用重複捕捉標放進行柴棺龜族群族群組成,採集胃內含物分析其食性組成,利用無線電追蹤研究其活動週期與棲地利用等基本生態習性。累計2005-2006年結果,共捕獲6種淡水龜,計303隻,其中於4處樣區共捕獲柴棺龜72隻。就柴棺龜的族群結構,各樣區的個體數皆不多,主要以體型較大的成龜佔多數(91.7%)。柴棺龜以在暫時性水池捕獲的頻度最高,佔48.2%,其次為穩定的水塘及溝渠環境。利用無線電發訊器追蹤4隻柴棺龜的初步結果,定位點以水域環境佔多數(66.7%),位於陸域環境的定位點佔33.3%,且發現有1隻雄龜於陸域環境渡冬。柴棺龜的食性偏雜食性,其胃內含物採樣中,以禾本科葉子出現頻度最高。 四、「台灣的黃鸝分布及生態習性研究」: 台灣的黃鸝(Oriolus chinensis diffusus)屏東穎達農場與花蓮兆豐農場有穩定繁殖族群外,高雄澄清湖與屏科大則為可能繁殖地點,但數量較少而不穩定;其餘地區均是短期少量的紀錄,應為度冬或過境族群的暫時棲地。 台灣繁殖的黃鸝族群與大陸繁殖的O. c. diffusus夏候鳥亞種最相近,但台灣族群體型略小,虹膜顏色和居留屬性亦與大陸族群不同,應可另外獨立成一亞種。 台灣的黃鸝繁殖季節在3~7月,以4、5兩月為高峰,黃鸝一年可繁殖1-2窩。本年度已在屏東穎達記錄14個巢位,花蓮鳳林記錄13個巢位。屏東穎達的繁殖成功率為35.7%,花蓮鳳林繁殖成功率為23.1%。屏東穎達的繁殖失敗原因包括天敵掠食及氣候造成的損害,花蓮鳳林則以遊客干擾及獵捕為主要威脅。黃鸝喜好在同一棵樹的不同枝條同一方位築巢,築巢方位與風向成負相關。黃鸝的巢附近常有大卷尾的巢,兩者有共同防禦的行為存在。 五、「渡邊氏東方蠟蟬Pyrops watanabei (Matsumura, 1913)之保育生物學研究」: 渡邊氏東方蠟蟬(Fulgora watanabei (Matsumura)於分類上屬昆蟲綱,半翅目,蠟蟬總科,蠟蟬科屬:渡邊氏東方蠟蟬 Pyrops watanabei(Matsumura,1913)=Fulgora(Hotinus)watanabei Matsumura,1913=Fulgora watanabei Matsumura,1913。主要分佈在台灣北部1000公尺以下之山區。成蟲善跳,以樹汁為食,因為分佈狹隘,成蟲多見於大戟科烏臼(Sapium sebiferum (Linn)Roxb)樹幹上成一小族群活動,大戟科烏臼是一種源產自中國大陸的園藝植物,本研究對本種的各齡期形態、生活史、地理分布蒐集及台灣各地族群的遺傳結構的分析,及以動物園區內的野外族群數量及分布探討本種相關基本生物學及與棲地環境的關係。目前的結果顯示,本種具有很大的遺傳變異,僅比對北部地區的樣本即有此一巨大變異,其各地族群間是否有基因交流或隔離,均可運用DNA的變異資料與以討論,非常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回列表
瀏覽人次:352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