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野生物遺傳多樣性與保育遺傳研究

:::
計畫名稱台灣野生物遺傳多樣性與保育遺傳研究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6年
主持機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
計畫主持人徐堉峰
計畫總經費3,567,000
「台灣野生物遺傳多樣性與保育遺傳研究」之中文摘要: 一、「台灣產翠蛺蝶族遺傳多樣性與親緣關係之研究(II)」: 翠蛺蝶族Euthaliini(Eliot,1992)的蝴蝶係為亞熱帶及熱帶地區森林中最主要的蝴蝶相組成份子。在台灣共有五種分佈,且近年來常作為蝴蝶園觀賞用蝶種之一。去年以粒線體COI及COII的序列資料分析,發現台灣產的台灣翠蛺蝶有很高的歧異度(h = 0.913)及地理分化。因此利用此類蝴蝶充作觀賞蝶種及生態教育素材時應當注意防止人為造成之基因混雜問題。台灣產窄帶翠蛺蝶(Euthalia insulae)為西藏翠蛺蝶(E. thibetana)種複合群的成員之一,在此複合群內彼此間形態特徵相似,種間辨識以及親緣關係則相當混亂。過去長期被視為大陸地區分佈為主的西藏翠蛺蝶之台灣產亞種。本年度著重於窄帶翠蛺蝶族群遺傳結構分析,以釐清台灣產窄帶翠蛺蝶的親緣關係。以及窄帶翠蛺蝶在台灣分佈的族群遺傳結構,是否與台灣翠蛺蝶相似。結果發現以粒線體COI+COII序列分析其特有性時,台灣產的窄帶翠蛺蝶其基因型僅產於台灣,並且網狀親緣關係並不與大陸樣本相連,此結果支持其特有亞種的地位。而在遺傳結構方面,窄帶翠蛺蝶的遺傳變異度低(h=0.08),在台灣島內並無台灣翠蛺蝶般顯著的遺傳結構,因此其人為造成的基因混雜問題並不如台灣翠蛺蝶般的嚴重。明年度將進行對瑙蛺蝶、閃電翠蛺蝶以及甲仙翠蛺蝶進行其族群遺傳結構研究,以評估其基因混雜可能之風險評估。 二、「台灣彩蝠遺傳多樣性及保育遺傳之研究 (II)」: 本研究針對台灣彩蝠進行族群遺傳結構分析,並探討其族群交流是否受主要棲所竹林塊狀化分布的影響。本年度增加16隻個體(累計88隻),定序出85隻的mtDNA細胞色素b基因與23隻控制區部分片段。結果發現兩種遺傳標記物皆顯示其區分為兩個系群。系群I主要分布於北部,系群II則於南部。控制區片段則發現有10隻具有插入的現象。由分化指數與錯位分布分析推測,兩系群皆為近期擴張的族群。本年度加入微隨體基因座的測試,已測試16組引子,8組具多型性。此一分子標記可以釐清兩系群間基因交流現況,為明年度執行的重要方法。 三、「臺灣黑熊之保育遺傳研究(II)」: 臺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Swinhoe, 1864)是亞洲黑熊分布於臺灣的特有亞種,目前亞洲黑熊各亞種無法由型態特徵區別,分子資料也普遍缺乏。另外,臺灣黑熊的族群遺傳結構、基因交流程度也需要研究。本計畫本年度工作包括:1. 比較不同保存時間與方式的血液、毛髮、糞便樣本,DNA萃取成功率。2. 持續蒐集國內外亞洲黑熊樣本,以分析不同地理區、不同亞種亞洲黑熊族群的遺傳變異,及臺灣黑熊之族群遺傳變異。3.挑選適合分析黑熊亞種間及族群間遺傳變異之分子標誌。 四、「臺灣地區龜殼花遺傳多樣性研究(III)」: 臺灣陸生蛇類由於受到棲地破壞與商業捕捉利用之影響,許多物種的分佈與族群數量已大幅縮減,有必要採行更積極的保育措施。龜殼花普遍分佈於臺灣中、低海拔山區,極具生態之重要性;但同時亦是臺灣每年商業捕捉交易量第二大的毒蛇,面臨非常大的人為捕捉壓力。為了解龜殼花在臺灣島內的遺傳分化情形,並提供設定保育管理單元的參考,我們利用粒線體DNA序列分析龜殼花的族群遺傳結構。本年度一共新增並定序龜花樣本47隻,與94和95年度採集的樣本合併之後,得到185隻龜殼花的完整粒線體cytochrome b序列資料。研究顯示臺灣的龜殼花族群在遺傳上呈現高度的多樣性,並可粗略分為北部、中南部、恆春半島與花東地區等四大支系。由於彼此之間的基因交流程度相當低,顯示龜殼花應極少進行長距離的族群播遷。地形的隔絕,加上冰河時期產生的避難所效應,可能是導致本研究觀察到族群分化的主要原因。 五、「台灣海峽鯨豚遺傳多樣性(III)」: 此計畫之研究方向為分析台灣兩種小抹香鯨屬動物的族群遺傳多樣性,並根據已經發表的研究結果,比較小抹香鯨屬動物的分化關係。結果發現侏儒抹香鯨之核酸多樣性(0.35)顯著較小抹香鯨低(1.03)。另外,以多段基因標記合併分析後支持前人研究結果,即太平洋與大西洋之侏儒抹香鯨已分化,而太平洋與大西洋之小抹香鯨未分化。
回列表
瀏覽人次:344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