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區動物基因庫保育遺傳之研究

:::
計畫名稱台灣山區動物基因庫保育遺傳之研究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6年
主持機關台灣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
計畫主持人于宏燦
計畫總經費3,567,000
「台灣山區動物基因庫保育遺傳之研究」之中文摘要: 一、「台灣山區哺乳動物腸道細菌的群落與基因體研究(Ⅲ)」: 我們已建立四種囓齒類動物,即小家鼠、高山田鼠、森鼠與黑腹絨鼠之腸道不同部位微生物相的基礎資料。並以森鼠的腸道為模式,建立「限制酶截切圖譜」資料庫,確定該分析法可應用於快速分析腸道菌種的組成。而由分析比較囓齒類動物間腸道菌種組成結果發現,腸道菌種組成有「種間的差異」,且有「主要共同菌種」的存在,而種間的差異,推測與物種食性、基因型與棲地環境不同有關;而個體內不同腸道區段的菌種差異,應與腸道的生理特性,如腸道區段的酸鹼值、養份組成不同有關。 二、「台灣高山地區蜘蛛之絲基因多樣性研究(III)」: 本研究比較分佈於高干擾環境下之二角塵蜘及干擾較小之低海拔森林之長銀塵蜘其蛛絲物性及基因組成。二角塵蛛的絲具有較高的比例的丙氨酸及甘氨酸,且具有較大的應力及斷裂能量。二角塵蛛的網其縱絲數雖顯著較少,但其張力卻不亞於長銀塵蛛。施以不同風速處理之二角塵蛛雖沒有調節絲之胺基酸組成,但是該絲卻具更強之物性。這些結果指出棲習於不同干擾程度環境的蜘蛛對於絲及圓網具有變異性並具可塑性。目前已獲得長銀塵蜘MaSp1絲基因500bp之部分片段,現正進行二角塵蛛MaSp1絲基因序列之增幅。 三、「臺灣野生鼠科動物腸道生態系厭氧菌相研究(II)」: 已分離菌株鑑定後發現可分離菌株的歧異度不高, 主要菌株包括 Clostridium 及 Lactobacillus, 未來可續進行腸道分離菌之生理生態特性分析. 分離菌株在利用纖維素的能力上有歧異, 顯示部份厭氧菌株可能為腸道內釋放植物中高分子養份的重要關鍵成員. 電子顯微鏡觀察在小家鼠腸道發現多種具有不同形態之菌體, 部份與腸壁細胞緊密連結. 體外培養糞便菌相實驗顯示以黏液或植物中不同成份進行培養後會出現不同的菌相組成, 證實野外食物種類及品質可能在短時間內影響鼠類腸道菌相. 四、「台灣山區溪流魚類生活史策略與保育遺傳研究:溪哥(鱲屬)魚類 (Zacco spp.)的擾流適應行為(III)」: 本年度之工作項目包括:調查溪哥魚類在單獨出現或共域區的族群結構及微棲地偏好,並於實驗室測試溪哥之流速適應能力。本年度於大漢溪上游、基隆河瑞芳、金瓜寮、靈山寺、與桶后溪進行電魚。於大漢溪上游僅發現一尾溪哥。基隆河瑞芳與金瓜寮的溪哥魚類以平頷為主,但也發現少數粗首。靈山寺與桶后溪則僅發現粗首。我們於金瓜寮、靈山寺與桶后溪,共收集了826筆微棲地資料。金瓜寮的平頷與靈山寺與桶后溪的粗首相比,體型較大、出現點之平均與吻端流速較高且較無遮蔽物。溪哥最大持續泳數與受測者體長以及水溫皆呈顯著之正相關。 五、「台灣高山地區小型哺乳類遺傳多樣性之研究:黑腹絨鼠與高山田鼠之親緣地理學研究(Ⅲ)」: 本研究檢視兩田鼠遺傳差異,建立台灣高山山系區域族群之親緣地理關係,以瞭解台灣高山生態系對遺傳多樣性之影響。發現台灣黑腹絨鼠X染色體有差異,北群為中節端位,南群為次中節中位;由cytb、IRBP及G6pd三段基因建構的親緣關係樹型亦支持南北分群,且兩群屬單系起源,自同一祖先族群分化出;此外,藉頭骨形態測量分析亦支持兩群遺傳分化現象。高山田鼠核型無染色體變異,但D-loop部分序列建構的親緣關係樹,可分南、北兩群,且不同山系的個體自成小群,顯示高山田鼠不同山頂的族群間可能受到隔離產生些微遺傳分化。
回列表
瀏覽人次:379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