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林技術改進之研究

:::
計畫名稱育林技術改進之研究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7年
主持機關嘉義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造林生產組造林科
計畫主持人何坤益
計畫總經費2,305,000
1.「雲嘉沿海及高鐵土庫段地層下陷區綠帶復育技術之研究 (3/3)」: 完成高鐵土庫段虎尾站區之大葉山欖等綠帶植栽試驗。進行綠帶植栽樹種之健康管理,定期病蟲害防護及昆蟲相變化監測,發現新植植栽或五年生部分害蟲危害較嚴重;十年生以上混合林因多樣性物種前來棲息生態系較穩定。沿海地層下陷區木麻黃防風林健康評估變數之調查,防風林已出現衰敗之現象。昆蟲多樣性監測,其昆蟲資源的組成及分布顯示其主要受到棲地的影響,利用昆蟲的出現頻度反映環境變化可做為指標性生物。透過木麻黃小枝年齡、萘乙酸、長度、切基、分叉小枝等序列試驗,發展高發根率且低成本之扦插技術,及水培苗之抗鹽耐浸水試驗。 2. 「台灣產十大功勞屬族群之化學成分與遺傳多樣性 (3/3)」: 台灣產有十大功勞、阿里山十大功勞及福氏十大功勞,森林開發破壞與為生藥材料,致族群面臨壓力。本研究就台灣產9處合計114株,就其葉部型態分析,比對植物分類地位,並與ISSR分子指紋鑑別,及化學成分與小檗鹼含量,分子變方分析之族群遺傳變異之主要來自於族群內。族群基因歧異度值0.2798,遺傳分化指數為0.5,基因流為0.4999。葉部形態將三種植物區分,其樹狀歸群圖吻合ISSR遺傳變異之山脈區域關聯趨勢,顯示環境因子與族群變異關係,在化學成分之種類與小檗鹼含量分析結果亦具顯著差異。 3.「褐根病防治示範計畫」: 本計畫目的著眼於本土性生態工程與微生物製劑機轉的技術與發展,評估經有機固體物厭氧氫醱酵的共代謝培養後產物(微生物製劑:菌種主要為Clostridium sp.與Bacillus sp.),對於植物與土壤環境中病蟲害的對抗與競爭作用,使其回復原有土壤生態平衡的環境以及促進植物的健康成長,更進一步評估其代謝產物的表現量與其致病風險性之相關性。本示範計畫選定高雄縣地區已染患樹木褐根病高風險地區進行防治示範:(1)高雄縣鳳山市國泰路二段 (實驗組)與南京路(對照組) 之高罹病風險行道樹防治施作(羊蹄甲、阿勃勒及豔紫荊),降低整體罹病的風險;(2)高雄縣內珍貴老樹(莿桐、吉貝木棉及芒果樹)進行土壤環境進行改善與預防維護;(3)以分子生物技術進行土壤環境微生物菌相解析以及建立罹病風險判斷指標。經實驗結果可得:(1)國泰路二段行道樹減少13%的罹病風險而南京路卻增加10%,但對於已嚴重罹病的樹木則無法挽回;(2)珍貴老樹防治的部分,由土壤環境與樹木外觀判斷皆有恢復生機、新葉與蟲害減少的狀況;(3)建立樹木罹病風險判斷指標並藉此土壤菌相的觀測,土壤微生物轉變成對於抵抗褐根病菌之微生物菌相,此種菌相可作為抵抗病原菌之選擇依據。搭配行道樹澆灌菌劑之測試,罹病風險降低且促進生長狀況,故可以人工的方式改變土壤原有菌相,轉變為可抵抗褐根病之菌群組合。 關鍵字:褐根病,微生物製劑,防治
回列表
瀏覽人次:398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