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野外族群健康與環境評析(2/2)

:::
計畫名稱野生動物野外族群健康與環境評析(2/2)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98年
主持機關屏東科技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野生動物保育科
計畫主持人裴家騏
計畫總經費2,000,000
野生動物所面臨的環境變遷及所受到的影響與日俱增,疾病發生的模式以及對動物族群之影響也隨之改變,嚴重者,甚至會威脅到族群的生存與延續,本研究廣泛且快速的了解並確認,國內野生哺乳動物保育醫學上的重要議題,以作為後續深入研究之基礎。研究分為兩個主要部份,分別為:小型野生哺乳動物之捕捉並收集常見疾病及寄生蟲資料,以及較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常見疾病及寄生蟲現象之訪問調查。本研究已分別於台北、宜蘭、台中、花蓮、台東及屏東等各縣完成野外捕捉工作,並持續進行外寄生蟲採樣保存及鑑定工作。目前為止在翼手目13種229隻,及食蟲目尖鼠科4種177隻,囓齒目5種56隻身上共採集到2綱5目8科的外寄生蟲物種,外寄生蟲種類食蟲目以硬蜱、恙蟎、革蜱、蝨、蚤、食肉蟎為主,囓齒目以硬蜱、恙蟎、革蟎為主,而翼手目與前兩者較不同,以革蟎與蝙蝠蠅為主。秋冬為食蟲目硬蜱主要流行季節。小型哺乳動物四種確定屬種的外寄生蟲為粒形硬蜱(Ixodes granulatus)、鐮型扇頭蜱 (Rhic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英帕纖恙蟎(Leptotrombidium imphalum)、短額古蚤(palaeopsylla brevifrontata)。食蟲目動物之腸道寄生蟲鑑定部份,至今發現2綱4科的內寄生蟲物種。其中包括首次在高山白腹鼠肝臟發現的Capillaria hepatica與Taenia taeniaeformis。而在食蟲目hantavirus與翼手目coronavirus的檢驗,全部結果都為陰性。由淡水家畜衛生試驗所協助執行狂犬病的檢驗,共檢驗111例樣本,檢驗結果亦皆為陰性。不過,56個蝙蝠血液樣本中,有5隻蝙蝠具有抗E蛋白之專一性抗體,JEV陽性率約為10%。此5樣本均採集自中部地區,且時間都在JEV的流行季節中,值得注意。在大型動物部分,分別於全台19鄉鎮進行54位山地部落耆老及獵人及3個國家公園及6個林區管理處39位資深巡山人員之訪談。訪談結果曾見過感染疥癬蟎之長鬃山羊個體之區域以屏東縣霧台鄉及台東縣的卑南鄉一線以北至南投縣的丹大地區為主要之分布。此疾病於長鬃山羊族群之分布具有明顯的地理區隔現象,該區域訪談結果高達88.7%有見過受感染個體。除長鬃山羊以外,以山豬之內外寄生蟲感染狀況最為嚴重,同時,發現許多豬巨吻鉤頭蟲之寄生,而此寄生蟲可能對山豬族群產生衝擊,再者,亦有公共衛生上的重要性,值得注意。而犬瘟熱病毒感染野生動物的案例很可能也出現在北台灣。另外,白面鼯鼠有較多的體內寄生蟲,而大赤鼯鼠的寄生蟲相對較少,甚至沒有,原因待研究。本研究於翼手目、食蟲目、中高海拔囓齒目及食肉目中,至今已發現許多過去台灣未曾的紀錄,但可能會感染或甚至影響宿主、共域之野生動物及經濟動物族群,或甚至感染人類之內外寄生蟲。本研究僅為快速瞭解現象,建議應進行細部研究規劃,藉由分子生物技術鑑定寄生蟲攜帶病原可能性與寄生蟲種類鑑定。同時,在病毒檢驗方面應發展抗體的ELISA檢測。同時,建立更多的病毒分離技術,對整體病毒的研究與調查會有很大的幫助。最後,原住民獵人及各保育單位之巡山人員,具有許多遭遇野生動物疾病案例之機會,因此建議為有效收集野生動物疾病資料及監測,應著手培訓原住民及巡山人員,以協助進行野生動物疾病之研究及管理。
回列表
瀏覽人次:612 最後更新日期: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