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東地區冰河時期孑遺植物及其生育地保育行動方案」之中文摘要:一、「台灣海棗的生態調查與保育」
台灣海棗(Phoenix hanceana var.formosana)為棕櫚科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之海南島、香港及台灣之低海拔,在台灣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地區,由於土地開發及採取,目前多為零星分布。本調查主要針對台東地區(包含綠島)的台灣海棗生育地進行植群調查,透過樣區調查及植群分類,對於台東地區之台灣海棗的植群現況進行了解。台東地區之台灣海棗生育地在分布上大致可以區分為關山地區、海岸地區及離島地區三個部分,經調查後共設立20個台灣海棗樣區,調查結果共記錄到77科184屬229種植物物種,經比較降趨對應分析及雙向指標種分析之結果後,將台東地區台灣海棗生育環境分成7種植群型(生育地類型),分別為:
黃連木-台灣海棗型(森林林緣型)、血桐-台灣海棗型 (次生林型)、木麻黃型(人工林型)、北仲-台灣海棗型(灌木型)、扭鞘香茅-台灣海棗型(岩屑灌叢型)、爵床-台灣海棗型(離島岩壁型)以及地毯草-台灣海棗型(草原型)。葉功能特徵檢測和遺傳樣本之採樣,7個地區,每區8株,樣本共計160個。初步檢測台灣海棗之葉功能特徵,以位於關山台灣海棗保護區的4個森林林緣型樣區取樣的葉厚度為0.17~0.34mm最薄,屬薄平葉型;其他葉厚者與葉薄者傾向分屬於相反的坡向。葉乾含量(LDMA)變化為0.27~0.51 g/g,關山台灣海棗保護區的4個森林林緣型樣區及岩屑灌叢樣區均具有較大葉密度。後續葉面積測量分析和葉部構造微細觀察比較後,應可比較不同植株或生育地的葉功能特徵適應現象。保護區、海岸和離島三個生育地中以關山地區之台灣海棗植株最高大,且生育地環境及物種組成具有獨特性,但生育地內幼苗數量較少,凸顯出更新上的問題;海岸生育地之樣區受到干擾最為嚴重,植群類型也最多樣化,樣區內之台灣海棗以成熟植株為主;綠島生育地之台灣海棗成熟植株與幼苗的比例最為平均,且生活史階段也較為完整。經調查後發現三個生育地之台灣海棗植群結構各具有代表性,建議針對各地區之代表性樣區持續進行監測,進而了解台東地區台灣海棗之更新狀況,並進一步規劃保育策略。二、「孑遺植物台灣穗花杉及台灣油杉的繁殖鑑定機制與保育」
台灣長久以來被認為是許多第三紀孓遺裸子植物的冰河避難所。冰河期來臨時,許多植物可能藉由露出海面的台灣海峽陸橋而進入台灣。這些植物遷徙過程組成了台灣島上特殊的植物相,也演化出許多特有種。台灣東部的台灣穗花杉、台灣油杉孑遺族群是這些文化資產法珍稀特有種的僅存族群。然而,由於欠缺深入瞭解其生殖生物學的繁殖機制及遺傳岐異度的保育資料,這些瀕臨滅絕的台灣特有裸子植物其實可能正在保護區內迅速滅絕中。本計畫擬針對該台灣穗花杉與台灣油杉進行生殖生物學的深入探討,提供區內族群組成的繁殖機制現況資料,以制定出一份真正為該物種量身訂做的保育策略。
今年在台東地區建置1個台灣穗花杉及1個台灣油杉監測樣區(含3個分開稜線),台灣穗花杉監測樣區位於大武林道的39林班地,位於大武事業區台灣穗花杉保留區南邊,已測量約166株台灣穗花杉的胸高樹圍及可測的樹高,並標定相關分布位置。台灣油杉監測樣區位於達仁鄉紹雅附近的30林班地,近大武自然保留區南邊,已測量約132株台灣油杉的胸高樹圍及可測的樹高,並標定相關分布位置。
另利用CTAB buffer的方法已成功萃取到裸子植物樣本的genomic DNA,並針對ITS序列設計專一性引子做為抽取DNA檢測與PCR控制組之用。另外計劃以隨機擴增多型性DNA分析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 , RAPD)與簡單重複序列多態性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方法篩選性別鑑定分子標記,目前已測試50組RAPD專用引子與60組ISSR專用引子,均可產生穩定之條帶結果,未來將於其中挑選可於不同性別植物材料產生不同條帶表徵之引子做為性別鑑定分子標記之建立使用。本年度亦於三月中旬繁殖季節前往樣區進行調查,已於30林班地台灣油杉保護區觀察到2棵正長出雄毬穗,於台灣穗花杉保留區內觀察到12棵雄性植株正生有雄毬穗,其中大多為胸徑20公分以上之植株,觀察到之毬穗時期從初生剛突出苞片外至已有小孢子囊成熟散出花粉均有,而目前尚未發現結有雌球穗之植株,將持續野外的物候觀察,初步探勘樣區的族群樹徑年齡組成及植株分布,已開始評估及建立生育地因子的資料蒐集與規劃監測流程,以了解並評估孑遺植物的生長狀態及繁殖情形。
回列表
瀏覽人次:501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