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海棗(Phoenix hanceana var.formosana)為棕櫚科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之海南島、香港及台灣之低海拔,在台灣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地區,由於土地開發及採取,目前多為零星分布。本調查主要針對台東地區(包含綠島)的台灣海棗生育地進行植群調查,透過樣區調查及植群分類,對於台東地區之台灣海棗的植群現況進行了解。台東地區之台灣海棗生育地在分布上大致可以區分為關山地區、海岸地區及離島地區三個部分,經調查後共設立20個台灣海棗樣區,調查結果共記錄到77科184屬229種植物物種,經比較降趨對應分析及雙向指標種分析之結果後,將台東地區台灣海棗生育環境分成7種植群型(生育地類型),分別為:
黃連木-台灣海棗型(森林林緣型)、血桐-台灣海棗型 (次生林型)、木麻黃型(人工林型)、北仲-台灣海棗型(灌木型)、扭鞘香茅-台灣海棗型(岩屑灌叢型)、爵床-台灣海棗型(離島岩壁型)以及地毯草-台灣海棗型(草原型)。三個生育地中以關山地區之台灣海棗植株最高大,且生育地環境及物種組成具有獨特性,但生育地內幼苗數量較少,凸顯出更新上的問題;海岸生育地之樣區受到干擾最為嚴重,植群類型也最多樣化,樣區內之台灣海棗以成熟植株為主;綠島生育地之台灣海棗成熟植株與幼苗的比例最為平均,且生活史階段也較為完整。經調查後發現三個生育地之台灣海棗植群結構各具有代表性,建議針對各地區之代表性樣區持續進行監測,進而了解台東地區台灣海棗之更新狀況,並進一步規劃保育策略。
回列表
瀏覽人次:542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