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保育醫學研究發展之石虎疾病研究

:::
計畫名稱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保育醫學研究發展之石虎疾病研究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100年
主持機關屏東科技大學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野生動物保育科
計畫主持人裴家騏
計畫總經費976,000
在自然界中,疾病及寄生蟲原本就是控制野生動物族群數量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因子,所扮演的角色類似掠食者或是環境限制因子,而面臨日益加劇的環境變遷,野生動物疾病發生的模式以及對族群之影響也隨之改變,嚴重者,甚至會威脅到族群的生存與延續,其中,犬瘟熱病毒幾乎可感染所有的食肉目物種,並會引起非常嚴重的致死性疾病,其潛在的威脅物種就包括瀕臨絕種的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水獺(Lutra lutra)和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以及接近瀕臨絕種的麝香貓(Viverricula indica)。由於瀕臨絕種物種的數量原本就相當稀少,要取得足夠樣本供疾病篩檢的困難度也相當高,因此,本研究將同時取樣同類群中的非瀕臨絕種物種,除了可以藉由對較大樣本數量的篩檢,加速了解食肉目物種在台灣所面臨的疾病威脅,以有效評估對瀕臨絕種的食肉目動物的影響,之外,亦將有利於檢體採集和檢測技術的開發及測試。本研究自2011年5月至12月,於苗栗通霄和三義地區進行小型食肉動物的捕捉、採樣和篩檢,以了解苗栗地區瀕臨絕種石虎與共域之小型食肉目動物感染犬瘟熱和parvovirus之現況,並建立犬瘟熱病毒之抗體之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測定方法。結果顯示包含捕捉和救傷的56隻野生食肉目動物中,犬瘟熱抗原和parvovirus的陽性率分別為0%和1.8%;然而,犬瘟熱抗體ELISA檢測結果陽性率為54.7% (N=53),顯示苗栗地區的野生食肉目動物曾經感染犬瘟熱的機率極高,其中,石虎陽性率最高(77.8%),其次為鼬獾 (Melogale moschata) 53.8%,白鼻心 (Paguma larvata taivana)的陽性率較低(20%),推測與各物種對病毒株的感受性有關。另外,犬瘟熱抗體ELISA檢測結果,通霄南區的野生動物的陽性率(74%)遠較通霄北區的27%高,而三義地區的檢測皆為抗體陰性,推測聚落密集人口較多的淺山地區,因棲地破壞造成野生動物之分布聚集於少數棲地狀況尚佳之區域,並增加局部區域之密度,如此造成個體之間的接觸頻率上升及犬瘟熱病毒之傳播,再則,家犬之活動應會造成犬瘟熱病毒傳播。由於淺山居民會將家犬帶至山上農地並任其隨意活動或是進入山區打獵,此舉更可能加速犬瘟熱病毒或其他疾病之傳播。因此,建議加強管理淺山地區之犬隻健康狀況(如疫苗計畫),以及流浪犬隻數量控制,以防止野生食肉目動物感染犬瘟熱病毒或其他可由犬隻攜帶傳播之疾病。最後,根據曾施打疫苗的圈養小型食肉目動物的犬瘟熱抗體ELISA檢測結果,建議小型食肉目動物疫苗接種計畫,應每半年或1年1次疫苗接種才可提供較佳的保護力。
回列表
瀏覽人次:1961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