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族群監測是受脅鳥種在保育及經營管理上的基礎。除了物種的生物特性,調查努力量在時間及空間上的分配以及如何降低資料誤差來源皆是建立有效監測系統的關鍵。東方草鴞(Tyto longimembris)為台灣稀有之留鳥,由於其生活範圍與人類活動的重疊性高,因此嚴重受到威脅。目前尚缺乏系統性的調查,因此建立有效的東方草鴞監測系統並瞭解其族群分布模式,是東方草鴞保育上的重要課題。在野外調查中,偵測率(當物種存在於一樣區中,被發現的機率)常會小於1,使野外調查結果常會低估調查物種的數量及分布範圍。尤其當目標鳥種為行蹤隱密或數量較少的稀有鳥種,更需要考量偵測率以獲得可信的推論。本計畫利用佔據模型為設計理念,利用物種出現與否(Presence/Absence)的資料來估計物種之偵測率並修正東方草鴞於調查樣區中之佔據率。我們在2015年於南部四縣市(嘉義、臺南、高雄及屏東)以分層逢機取樣方法選擇45個調查樣區(每樣區包含5樣站),於非繁殖季(7-8月)與繁殖季前期(10-11月)各進行3重複調查,在每樣站中以孫元勳等(2013)所發展之回播方式進行。在非繁殖季調查中,於3個樣區內紀錄11筆東方草鴞;繁殖季則於6個樣區內紀錄16筆東方草鴞。分析結果顯示,東方草鴞佔據率極低,非繁殖季及繁殖季分別為0.067與0.133,符合目前普遍認知;而偵測率在非繁殖季及繁殖季分別為0.768和0.475,顯示回播方式能有效偵測東方草鴞。佔據率與棲地環境因子皆無相關,可能因取樣尺度未能反應草鴞需求,或因資料過少影響模型表現,然而分析發現棲地優勢度為影響佔據率之重要因子,棲地優勢度越高,草鴞佔據率越低,顯示草鴞可能偏好棲地類型較複雜的環境。月光則為影響偵測率較為重要之因子,但趨勢並不明顯,需要更多資料加以佐證。整體而言,臺灣東方草鴞的數量非常稀少,但此調查設計可有效了解東方草鴞的出現狀況。未來還需就此設計進行調整,建立完整之調查監測模式,並探討不同年間的分布動態與棲地變化的關聯。
回列表
瀏覽人次:2201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