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絕大多數國家在進行外來物種輸入風險評估時,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質化或量化的量表。然而僅使用量表便非常容易產生無法反映個別生物狀況、忽視人為活動影響、以及無法精準反映自然環境多樣性的問題。因此,如何處理難以使用各種評估表評估入侵潛力的動物便是行政管理上的一大難題。我們在今年的計畫終將嘗試使用生態棲位模式(ecological niche modelling)來模擬這類物種在台灣的潛在分布範圍,以提供物種輸入審查粗篩選的科學基礎。我們除了比較不同分類群之外,也將比較不同方法對結果產生的效應。由於野保法規範外來動物輸入評估應由業者進行,因此我們也將嘗試結合業者所提供之資訊,並加上ENM之分析結果以提供學者專家在審查時具備更多的科學基礎。此外我們也將確認新版優先防治、長期管理、觀察、監測或評估之入侵種生物清單,與後續之國內管理手段,且持續發布中度風險物種警訊並瞭解其發布成效:從本年度起,本團隊將使用facebook社群分析工具,以及google analytics進行資訊發布之穿透性以及資訊接受者之意見回饋分析。我們打算使用低、中、高風險,以及不同類別生物的警訊,來比較不同動物社群群眾對資訊反應的差異,以了解未來如何在管理型計畫中設定宣導的重點。
回列表
瀏覽人次:369
最後更新日期:202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