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動物救傷有別於伴侶動物的治療過程可詳細的檢查,礙於動物種類、生理條件不同等多種變數,僅能著重於短時間恢復其基本生命徵象,而待後期收容長時間調理恢復原本自理生活狀態。因此,進入收容前及收容期間的潛在疾病即著重於救傷時與收容期間的死亡個體病理剖檢糞檢,以及收容時定期的病原監控。釐清可能的疾病可提早進行對感染動物早期投藥治療或隔離控制,達到預先防範疾病發生及避免群聚感染擴散的可能。
本計畫針對台灣中部地區設立於中興大學的野生動物急救站蒐集救傷及收容動物病例,以傷病及收容動物之糞材或環境水樣,透過寄生蟲檢查鑑別動物體內病原,以及對鳥類與爬蟲類之死亡病例,進行死後剖檢、病理判讀,以瞭解動物死亡原因。時間自民國107年3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期間死亡解剖的病例共有龜類9例,蛇類1例,蛙類1例,蜥蜴3例,鳥類22(收容時死亡者含龜類7例,蜥蜴1例,其餘皆於救傷中死亡)。寄生蟲病原監測部分,共計檢體樣本270例(生科系收容動物147例,獸醫系收容動物75例,救傷及死亡動物48例)。
分析收容動物死因,6例為病原感染(死因多為臟器細菌感染),2例為非病原性病因(死因多為慢性营养性疾病)。救傷時死亡動物死因,5例為病原感染(死因多為器官感染),23例為非病原性病因(死因多為慢性營養性病因)。寄生蟲病原監測部分,收容動物以龜類為大宗,其體內含有纖毛蟲、鞭毛蟲、鐘形蟲、線蟲、吸蟲等,以纖毛蟲及鞭毛蟲居多。收容動物死亡解剖案例仍以龜類為主,體內寄生蟲以纖毛蟲及鞭毛蟲居多。新救傷動物死亡解剖案例以鳥類為主,體內寄生蟲以蟯蟲居多。針對大宗收容龜的疾病綜合分析,多數寄生蟲為體內共生,若個體無明顯食慾不振或其他臨床症狀不建議進行驅蟲。零星死亡案例為感染症,多數為細菌感染,建議後有發現病例個體應立即隔離治療,不建議群體使用抗生素,以免增加抗藥性細菌增殖的可能,視其臟器感染居多,推估情形多為營養及環境壓力長期累積而致,若有死亡案例增加時,應再評估單位空間飼養數量。
回列表
瀏覽人次:434
最後更新日期:2021-07-08